第1章 (2 / 3)

+A -A

        2007年10月出版第七部个人作品《幸福单行道》(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7年9月起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青年作家班)

        2007年11月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为历届以来年龄最小的代表。

        2008年5月出版第八部个人作品《我不是幽默女生》(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生如夏花》再版

        工作、实习经历

        2006年暑期,北京创盟唱片公司企划执行,企划唱片:朱哲琴《七日谈》

        2007年5月起编剧话剧作品《开心麻花2007之疯狂的石头》《开心麻花2008之谁都不许笑》在全国公演过百场,空前火爆,一票难求。

        2008年1月开设淘宝店:

        2008年3月起开始图书出版策划,同时参与亚洲新星导电影项目策划。

        八零后也开始回忆了

        文于桐

        这是一个回忆的季节,向前看的人是可耻的。

        老六的《记忆碎片》改头换面,变成了气势汹汹的《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老六,原名张立宪,生于1969年。他凶猛的青春期,正好是八十年代——中国的青春期。

        桑格格在《小时候》里说:“我两岁的时候口头禅是:我小时候……”俨然灵童转世。桑格格,生于1979年,她两岁的时候,我党正式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邓爷爷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政策,b推出首部个人电脑,宋庆龄逝世,出生。

        霍艳在《兔八七的小时代》里讲了这么一个段子:“我编剧的话剧《疯狂的石头》里有这么一个桥段:道哥和小军、黑皮冒充奥组委的官员去看望住在医院的工艺品厂厂长谢千里,他们装了满满一麻袋的奥运吉祥物,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莹莹,当黑皮拿出第五个吉祥物的时候,道哥立刻把吉祥物砸在了黑皮的脸上,怒斥道:这是盼盼!”霍艳,生于1987年,她三岁的时候,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了亚运会,“大街小巷,放眼望去都是盼盼憨态可掬的笑脸及手捧金牌的那份野心。”

        四十岁,三十岁,二十岁,他(她)们都在热烈地回忆。

        虽说回忆早已经不是遗老遗少的专利,但这一猛子却扎得太快,老六这样的文化老流氓刚刚回忆完,连口茶水都没来得及喝,绝对八零后的霍艳就已经粉墨登场,不禁让我们这些桑格格的同龄人心有戚戚焉。回忆的权利也算是话语权的附属品,看来八零后已经迫不及待了。用到了“迫不及待”,我好像一下子听到了歌手王宝的嚎啕大唱:“我开始摇滚啦!!……”

        或许回忆真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四十岁的回忆是为了怀念;二十岁的回忆除了怀念,更是为了长大,二十岁正是人生的边儿上,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冯唐在《万物生长》里说:“世界上只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所有人都用后一种方式长大。”我记得他还说了这么一句:“写个什么吧,写了就忘了。”

        我想,《兔八七的小时代》也许就是霍艳这一代人长大的方式。写了,忘了,轻装上阵。在完成了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将那个美好的小时代完整打包呈现,整理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刚刚过去的这二十年里,空气里始终充斥着一种躁动,每个成年人都站在一场洪流之中,承受着来自欲望的冲击。然而,孩子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幸免于滚滚红尘之外,看着身边汹涌而过的人群,享受着自己的简单快乐,没有什么目的,不能主宰什么,却有很多天真。长大之后,依稀想起生命里的许多画面,才会发现,那些美好或者可笑的事物,都终将一去不返。

        我们都曾经仰视很多大人物的回忆,仰视得脖子很酸。而在老六、桑格格、霍艳们的回忆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些真诚和朴素的质感,是我们自己的影子。作者是一个叙事者,和我们站在一起,不仅仅在写他(她)自己的故事,而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努力的保存一些人们将要失去的、美好珍贵的记忆,让人们重新发现活着的价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兔八七的小时代 第1章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