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1 / 3)

+A -A

        她随手拉动鼠标,发现后面还有一篇文章,题目为“龙骨的来历”。

        据说,当时那动物趴在水边萎靡不振,人们搭席棚泼水相助,蚊蝇袭扰,僧侣做法;而且当时参与者众多,后来为看龙骨展,火车票都涨价了,怎么可能是指鲸为蛟,凭空捏造呢?!再说,还活着的龙第一次出现在距入海口20公里的地方,第二次发现尸骸的位置只有10公里,显然是沿辽河顺流而下,怎么可能来自渤海湾呢?它应该属于内陆淡水生物!

        乔霓想假设这报道是真的,假设几个目击者的说法是真的,那么,现在的生物学教材恐怕就要改写。

        马宁从长春来电话,询问甲骨翻译是否正确,得知他们要去营口调查“龙骨展”悬案,经过沈阳,建议他们在沈阳停留一下,去辽宁省档案馆查查《盛京时报》。马宁也从长春赶来,于是四个人在沈阳见了面。

        马宁对刘续热情友好,刘续也放下了以前的芥蒂。大家一同到省档案馆,很顺利查到了《盛京时报》这篇文章和图片,怎奈图片不清楚,依然迷雾重重。

        通过营口文史办公室,他们联系到那篇文章的作者小陈。

        小陈在电话中说,他也觉得鲸鱼一说有些勉强。但还是采纳了专家的意见,这样比较稳妥。听说他们要去营口再次拜访当事人,小陈说他都访问过了,就是文章里提到的那些,当年那具骨骸肯定找不到了。

        刘季轩知道他们查到营口龙骨的照片,十分激动,他告诉儿子:爷爷刘欹煜在怀化曾经见到过一片龙鳞,据说它来自大庸。当年老爷子决定去大庸,就是因为这东西,冒险下神堂湾也不是为了采药,而是为了寻找龙鳞!

        “您为什么早不说!”刘续嗔怨道。

        马宁听了龙鳞的事非常感兴趣:“如果我们要找龙的证据,解开这个谜,看来只有去神堂湾了。”

        刘续本来不太想去,禁不住马宁一再鼓动,又想到黄莉莉,不禁动了心。

        巴亥听了神堂湾龙鳞的传说以后,当下极力说服乔霓立刻回长沙,然后去张家界。

        (图23:当年《盛京时报》刊发的“蛟类涸毙”图文。)

        ←虹←桥书←吧←bp;第24节:二十四、非凡之物

        二十四、非凡之物

        1943年初。

        怀化某客店的木板房里,刘欹煜握支毛笔,正趴在桌前作画。桌上摆满小磁碟,里面是花青、白粉、朱砂、赭石之类国画颜料。《鳞虫图》的白描草样在贵阳时就画好了,今天趁屋里清净,心血来潮想添上色。

        自从尧坝遇险之后,恐怕松田二人暗中跟踪寻访,他已经不再打出“龟草堂”名号,也不上街招揽生意。每到一地,只托客栈掌柜代为寻找病人,最近又为本地一冯老太爷治病,聊以养家糊口。

        今日春生陪着姨太、带着季轩上街买东西去了,他趁机找出画稿,染完绿叶子觉得还缺点什么,不像一张画,于是加了几朵海棠花。但是这样一来,又太像画了。尽管自己把蚕脑袋画成圈,落款不用行草用篆字,还是担心将来有一天儿子仲轩把它当成一张普通的画。何况把民国地图画反,不知他能否看明白,所以又在左边加上了河图符号。

        《鳞虫图》刚刚完成,颜色未干透,便听院子里有动静,知道春生他们回来了。刘欹煜慌忙将图折好,装进信封藏于内衣口袋,然后假装画一副山水。

        刘欹煜师徒分乘两辆人力车,又去城南高墙大院的冯宅行医。

        春生打开医篑,取出些瓶瓶罐罐,为老太爷患处穴位擦了药剂,刘欹煜洗了手,从怀中取出那枚祖传的“扁鹊神砭”。这亮闪闪黄铜砭十来厘米长,约三毫米粗,顿头微圆,后边是个燕尾,做工极精致。据说扁鹊是黄帝时的良医,乃国医之祖;大约秦时又出现一位“扁鹊”,《史记》上说此人姓秦名越人,济南西郊的长青县便有扁鹊墓,称“越人冢”。这铜砭来自哪个扁鹊虽不可考,至少应为秦汉时旧物。

        砭针过后,冯老太爷顿感经络通畅,气脉奔涌,精神倍增。老太爷让管家取出三块银圆,刘欹煜只收了一块,谢道:“前辈的美意在下心领了,但不敢违背祖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先生果然名医之后,医德双馨!”老太爷赞一声,不再强求。

        冯老太爷问起他为何决然舍弃祖宗家业背井离乡。刘欹煜默然良久,打发春生去前院门房候着,这才对老太爷附耳说了几句什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龙迹 第9章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