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我会在周德东小说里读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也许是来自于周德东对人物的诠释。
不管是死人,还是活人,不管坏人还是好人,都透着这抹忧伤。
这抹忧伤是掩饰在恐惧之后的,但又渗透在恐惧中,
或许是人性的一种表达。
《门》的写法有些特别,
抛弃了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东西,
但却留下了一些深思的东西。
(bp;“目的”r“墓地”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你。”
答案:
“因为你和另一个你都位于同一个身体上。”
那就带着同一个身体上的另一个你去寻找小说中的另一个答案。
鬼谷女:重门
文/鬼谷女
读过不少周德东老师的“黑段子”。原版正庄的周记“黑段子”,短小精悍,往往能提溜着你那颗自以为刚强的心悠悠荡荡,起起伏伏,然后到关键的时候突然撒手,惊出你一身冷汗。事后回想,“段子”们讲的其实是寓言,从平淡生活里挖出来的不平淡的故事和寓意。借用《门》里对“门”的比喻,其实每个“段子”就是一扇“门”:进了门的人,清者自清;门后的五光十色,幽明暗亮,各入各眼,却无不缤纷。
刚拿到《门》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除了立刻可以确定这是个恐怖文学迷向往的“又黑又长的段子):这又是个什么样的惊悚寓言?拜读完,我有了感触,但决定不说(唯一可以公之于众的,是……还是不说吧),因为我对这个故事的领悟,应该藏在属于我自己的那扇“门”后,相信你读完,也愿意在夜幕降临后,在老婆老公父母孩子同寝室男生女生熟睡后,蹑手蹑脚地打开你专有的那扇门,看看这个故事怎样地触动了你。
虽然对故事的感悟已被锁于我的私家门后,好在周德东还在多重“门”后放了宝藏,让你我会心。
《门》高度保持了“黑段子”成功的要素,虽然是个长篇,但节奏推进得很快,和那些脍炙人口的“黑段子”一样用种种的出其不意“一刀封喉”——很多笔耕的朋友都有体会:要在长篇中达到心跳提速的作用,要以素描式的叙述达到渲染的气氛,巧思和功底缺一不可。《门》的这种爽脆的推进,很可能会成为本土畅销文学的一种趋势。古龙已经在武侠小说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节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欧美惊悚文学的大家们也都以这样的叙述节奏攫住了大量的读者。
小说里的角色,很个性化很情节性的,往往是为故事服务。《门》中的人物,个人之见,则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代表性。(虽然类型风格迥异,余华的作品也有这种趋势。)象征性的人物,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鼓励一种掩卷后的思考。比如米嘉,象征的是权力和权力背后的怯弱;“援交”的顾盼盼,象征着堕落和堕落的无奈;至于作家,象征的就是一种普通,作家就是你我普通人的代表,虚荣又猥琐,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疯狂。除了人物外,《门》中的许多线索也都具有象征意义,比如多次提到的“步数”(多少步后将有某某事发生),其实暗示着“规律”和它的心理效应。相信读到最后,很多读者会得出结论,所谓“门”,似乎正是“善恶之门”,或者“因果之门”,打开的,是你的心门。
和周德东见过面的人都忘不掉,他的确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而且用的是那种诙谐的调子。《门》除了是个好看的恐怖小说,那不经意流在其中的谐趣,可以给《门》再贴一个黑色幽默的标签。比如以下对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