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四爷是客,理所当然地要出头缓和一下气氛,他笑道:“柳师傅真是与众不同,连处罚徒弟都这么雅致,这么文质彬彬。”
下载
这话正说在柳知秋的得意处,也驱走他心头的不快,笑答道:“我一向推崇李笠翁【李笠翁:李渔,字笠翁,兰溪人。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所作传奇《风筝误》、《蜃中楼》、《玉搔头》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另著有《闲情偶寄》,对戏剧理论有所丰富和发展。】,他有句话说得最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我门下弟子,不但得天天早起练功喊嗓,天天说戏学戏,还得天天读书背诗练琴棋书画,不然绝成不了气候!”
戏团头虽感到柳知秋的狂傲,倒也佩服他的见解,赞道:“所以呀,所以呀,您柳师傅能在梨园行鹤立鸡群,独树一帜嘛!”
柳知秋听得心里舒坦,面色转霁,可扭头向着弟子和妻女们,又是一脸严霜,“我立个死规矩:从今以后,谁敢在我面前再提大姐媚兰这四个字,别怪我不留面子不客气!……今儿上午没精神说戏了。天福天禄,吃过早点回屋写字作画,练琴弹琵琶,下午再学新戏!”
天寿怕的是背书,不怕背诗,背诗让他觉得有趣。
朝廷有定制,在籍优娼,三代之内不得习举子业,不得入仕为官,入官学私塾甚至设家馆读书都属违制,有僭越之罪。所以,柳知秋是以教戏学字为名,亲自给徒弟开蒙的。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接着读《孝经》、《诗品》和《千家诗》;之后该上《四书》的时候,他便礼聘自己的一位曾为秀才的师兄,给弟子们讲书,自然,用的还得是说戏的名义。
天寿四岁开始背《三字经》,因年岁小开蒙晚,进度总赶不上师兄。离京师之前,师兄们早读完《四书》,天天在背读书写《古文观止》了,天寿才读完《论语》和半部《孟子》。为孟子见那该死的梁惠王和莫名其妙的荷丈人,他手心都被父亲打肿了;但念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简直像唱曲一样流利好听,用不了三遍,就记得一清二楚了。
在南下的旅途中,父亲要他开始读《唐诗三百首》。他第一次接触古体诗,竟也非常喜欢,许多美丽的句子常在他梦中出现。所以,背《长恨歌》对他其实不是惩罚,反倒很受用,不过,饿着肚子背诗,终究美中不足。
他走上平台坐下,双手抱膝,把那本旧得卷边儿的《唐诗三百首》压在咕咕叫的肚子那里,好像它能缓解饥饿似的,闭了眼,只动嘴唇不出声地背诵着:“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他听到细碎的脚步声和好几个人的呼吸声,立刻睁眼,并猛然站起身,膝上的书也“啪”地摔落在地:天福天禄和大香小香四个人竟一齐站在他面前。
天福连忙把书拾起来,温和地说:“背好了没有?要不要帮你?”
天寿抿了抿小小的嘴唇,也不看大师兄,说:“正在背呢!”之后又不出声地低头背他的唐诗,微微扭开身子,似向众人表示:你们别来打搅。
大香解开她提着的手帕包,是夹了香肠和咸鸭蛋的饽饽,小声说:“英兰姐叫我捎给你,怕你饿坏了……”天寿并不回身,也不停止背诵,只摇摇头不肯接受。
“嘿!瞧你这不瞅不睬、大模大样儿的!”小香早忍不住,大声地说,“谁欠了你二百吊钱不成!”
天寿抬眼,直直地看着小香,好半天,才小声地说:“四姐姐,你干吗骗我?”
小香嘻嘻一笑:“我也没想到爹会发火呀!他一向是最心疼你的嘛!……行了行了,别说那个啦,我们都想来看看你怎么缠身的……”
“什么?”天寿后退一步,低了头,大大的眼睛从下朝上盯着小香,乌黑的瞳仁满是怀疑和戒备,“你管呢?”
大香友爱地抚摸一下小弟的辫发,担忧地说:“我们缠脚那会儿都疼得要命,你缠身怎么受得了,很疼吧?”
天寿的态度仿佛也软下来,垂下眼帘,摇了摇头。
天禄老早就在上下打量师弟了,这时挠挠自己的招风耳,皱着眉头笑道:“唱旦角真倒霉!好好的还要缠什么身,多难受!还不如改生行丑行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