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2 / 3)

+A -A

        艾冰在键盘上敲出“阿拉沟”三个字,然后百度一下。显示器上立刻跳出“阿拉沟联谊网”。

        哦,阿拉沟没有被遗忘,居然有人为它建立了网站。艾冰有点小激动,连忙点击该网站。

        网站点开后,首先看见头版头条——马跃成老师演唱《阿拉沟之歌》。

        哦,还有人为阿拉沟创作了歌曲!艾冰继续小激动,又去点击该歌曲。

        遗憾,点不开,需要先注册会员。艾冰是互联网上一只菜鸟,捣鼓了几分钟后,才蹒跚打开这首歌。

        “那高高的雪山云中之巅,有雄鹰在空中久久盘旋,在那山峰的后面的后面,是曾经我们美丽的家园……。阿拉沟,阿拉沟,无论我们离你多远,都会把你留在心间……”

        听着沧桑悲凉的歌声,看着画面上出现的蓝天、白云、雪山、雄鹰、野花、小路、河流、废墟……,艾冰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当视频即将播放完时,艾冰一下子瞪大双眼,立马摁住暂停键。

        一张黑白老照片定格在显示器上——在险峻的荒山脚下,立着一排排简陋的带烟囱的土坯平房,土坯平房被一条清澈湍急的小河围绕,一簇簇红柳点缀在小河两旁。

        熟悉而又陌生,遥远而又咫尺,这不是位于天山脚下的铁五师师医院吗!

        艾冰带上200度老花镜,在老照片上仔细搜索着,尽管年代久远照片模糊,但她还是认出了留过她足迹的院部、宿舍、门诊、病房、食堂、操场……。当目光漂移到照片右下方那条小河时,一个年轻帅气的身影,走进她的脑海……

        他,就是照片上那个男兵,名字叫罗平安。

        第二章

        (第二章)

        艾冰终于回忆起来,她与罗平安邂逅的时间是在1976年8月2日。头一天是建军节,第二天她值夜班,白天去阿拉沟河边洗衣服,就是在河边与罗平安相遇的。

        那时候,她是师医院外科的小护士,罗平安是一名住院病人。两人所在的铁道兵第五师,当时正在阿拉沟修筑南疆铁路。

        我国曾出现过一个兵种——铁道兵。铁道兵在我军序列中仅存在了35年,就曾两次与强大的美国空军交手,分别是在朝鲜战场与越南战场,铁道兵用钢铁般的意志及血肉之躯,在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下,修筑起一条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铁道运输线,连当年的美国空军发言人都感叹,中国铁道兵“是世界上最坚强的人”。

        我国史上最难修的成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都是铁道兵修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北京地铁,也是铁道兵修建。虽然铁道兵已从解放军编制中撤销,但他们为新中国留下了多条赖以生存的钢铁大动脉,至今仍是民众奔小康的幸福路。就说南疆铁路,它促进了南疆的经济建设和塔里木盆地的开发,目前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已输送到全国十四个省区,3亿多人受益,上海人民使用的天然气也是从那里输送过去的。

        在缺乏机械化的年代,这些铁路都是用最原始的人工方法修建,也就是说,铁道兵是在用血肉之躯筑路。也可以这样说,铁道兵是最能吃苦、最能战斗、最不怕死的中国军人。如今,当你乘坐列车经过这些铁路时,只要用心聆听,还能听见当年整齐嘹亮的劳动号子;当你穿越这些铁路隧道时,仍能看到烈士的英魂向你致以军礼。

        阿拉沟位于新疆天格尔峰东侧,是天山山脉中段一条小山沟,沟里有一条由西向东的小河,水流湍急,清澈见底。小河发源于天山天格尔峰一号冰川,最终流入吐鲁番的艾丁湖。

        “阿拉”两个字,有人考证说是阿拉沟里生长着一种牛羊骆驼喜食的牧草,叫“阿拉套羊草”。也有人说“阿拉”在蒙语的意思里是指能治疗骆驼疾病的一种草药。现在阿拉沟里的原住民依然以蒙族人为主,他们是土尔扈特人的后裔,在沙俄时代,他们的祖先东迁万里,艰难跋涉7个月,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阿拉沟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叫天山道,在古丝绸路上它是中国内地进入中亚最便捷的古道。唐朝的和尚玄奘去天竺取经时就路过此地,沟口至今还保留着1300多年前的唐代烽火台。

        阿拉沟全长100公里,沟口连着常年风沙不断的鱼儿沟,沟尾连着海拔3000多米的乌拉斯台沟,距离乌鲁木齐市区200多公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绿色生死恋 第1章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