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1 / 4)

+A -A

        奶奶不习惯西安的干燥气候,打算将小艾冰抱回无锡带。但是艾母舍不得,因为已经不能生育,希望女儿留在身边,目睹她一天天长大。奶奶只好妥协,在西安一住就是六年,直到小艾冰上小学,老人才返回无锡老家。

        “哎——!”艾父叹了一口气:“现在想起来还揪心。去年赶回无锡老家,你奶奶已经咽气了,但是两眼一直瞪着,见不到我们死不瞑目,后来还是我亲手帮她老人家合上了眼睛。”

        “哎——!”艾母也跟着叹气:“原来丫头在四川当兵,现在跑到了新疆,离家越来越远,我们担心……”

        “有什么担心的,我又不是三岁小孩。”艾冰打断母亲的话。她心里还在难受,奶奶的身影仍在她脑海里转悠。

        奶奶死后三个多月,艾冰才收到死讯。她立即给无锡的大伯寄去200元钱,用于奶奶修坟,这是她表达对奶奶歉疚的唯一办法。

        “世上没有后悔药吃。”艾母没好气说:“袁主任一片好心给你介绍对象,我们也想把你调到身边,如果这次拒绝了袁主任,以后他再也不会搭理我们。”

        “我的事不用袁主任管,也不用你们管。”艾冰赌气说。

        “那好,你就在新疆呆一辈子吧,我们用不着你养老送终。”艾母生气一甩手,将一个刚包好的饺子狠狠摔在艾冰面前。

        “啪!”饺子摔破了,油乎乎的饺子馅弄脏了擀面板。

        “砰!”艾冰将擀面杖重重放在面板上,“不擀了!”说完手也不洗,转身回到自己的卧室,“嘭!”的一声,将门重重关上,震得天花板直掉白灰。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屋子里,艾冰坐在床上,妈妈的哭泣声从门缝传进来。

        “老天爷,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欺负我?儿子没了,女儿也不听话,我的命咋就这么苦……”艾母泣不成声。

        “丫头不懂事,别和她生气,她也是你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艾父在安抚老伴。

        “儿子不死就好了,我宁愿让丫头离开我们,真不该让艾华去无锡的。……艾华,我的儿,回来吧,我想你,听见了吗?艾华,艾华,妈妈叫你……”艾母的哽咽变成了嚎啕。

        艾冰听着母亲一声声呼喊哥哥的名字,心痛如刀绞。

        1968年年底,人民日报用大红版面刊登出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全国各城镇立刻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当时的政策是每家只允许留一个孩子。艾冰还在上小学,哥哥艾华刚初中毕业,父母只好送哥哥下乡。

        哥哥提出一个要求,要下乡就回无锡老家的乡下,因为那里有大米饭吃。哥哥小时候在南方吃过四年大米,到陕西后一直吃不惯粗粮,吃多了会便秘,有时候要用手抠大便。

        哥哥在无锡老家只当了一年知青,后来遇到铁道兵去那里征兵。哥哥并不关心铁道兵是干啥的,他只关心一个问题。“部队有大米饭吃吗?”他问接兵的。

        “当然有,一天三餐都吃大米。”接兵的说。

        哥哥一听二话不说,立马报名当了铁道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绿色生死恋 第16章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