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年轻夫妇严格按照每隔3小时给婴儿喂奶1次的方法喂哺婴儿,事实上多数儿科医生主张采用非限制性喂奶法或按需哺乳法,即每当婴儿啼哭或母亲觉得应该喂哺的时候,即可抱起婴儿喂奶。婴儿刚开始时可能吃奶次数很多,时间也无规律,但一般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形成一定的规律。
误区九:每次喂奶时间过长
每次喂奶时,时间不宜过长,防止乳头破损或皲裂。若乳头破损,可涂鱼肝油铋剂,喂奶前要将药剂擦净。也可在哺乳后挤出少量乳汁涂在乳头上。皲裂严重时需暂停喂奶,用手将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将奶吸出,伤口愈合后再喂奶。
误区十:常让宝宝只吃一侧乳房的乳汁
有些新妈妈常常出现一只乳房奶水充足,而另一只较少的情况。妈妈也习惯让宝宝先吃奶胀的一侧乳房,可是当宝宝吃完这一侧乳房时,基本已经饱了,不再吃另一侧乳房。长期如此,妈妈奶胀的一侧乳房因为经常受到吸吮的刺激,分泌的乳汁越来越多,而奶水不足的一侧由于得不到刺激,分泌的乳汁就会越来越少。
如果让宝宝长期只吃一侧乳房的乳汁,时间长了,会造成偏头、斜颈、斜视,甚至宝宝的小脸蛋也会一边大一边小,后脑勺一边凸一边凹,这对宝宝的健康十分不利。正确的方法是,每次哺乳时,先让宝宝吸吮奶少的一侧,这时因为宝宝饥饿感强,吸吮力大,对乳房刺激强,奶少的那一侧乳房泌乳就会逐渐增多。慢慢地,妈妈两侧乳房的泌乳功能就会一样强。
误区十一:用奶嘴吃奶
在宝宝未习惯吮吸母乳前,很多家长用奶瓶喂宝宝吃奶,以为宝宝吮吸奶嘴比吮吸母乳省力。但是如果宝宝习惯了奶嘴,就会拒绝吮吸妈妈的乳头。因此,在宝宝未习惯吮吸母乳前,不要随意用奶嘴喂宝宝,更不应使用安慰奶嘴。
小说上传分享
误区十二:两次喂奶之间加喂水
母乳内含有婴儿所需的水分,如果婴儿看上去口渴,就应让其吸吮母乳,这不仅能使婴儿得到所需的水和营养物质,而且可以刺激母乳分泌。因此,在婴儿4个月之前,用纯母乳喂养时,就不必喂水,除非大热天出汗多或服用药物(如磺胺类药)时才需喂水。
误区十三:怕母乳太稀而改用牛奶喂养宝宝
母乳看上去稀稀的,没有牛奶那样浓稠,有些家长就以为牛奶比母乳营养丰富,就放弃母乳喂养,改喂牛奶。事实上,母乳喂养对宝宝有很多好处,母乳中含有抵抗多种疾病的抗体,实践证明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少生病;母乳与牛奶相比,所含营养更全面、更丰富、更合理,母乳喂养的宝宝比较健康;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更容易消化吸收,且吸收率最高。对妈妈来说,母乳喂养更方便、更省钱,不用消毒,且温度适宜;采用母乳喂养的妈妈身体恢复较快,并不易患上乳腺疾病。因此,建议家长尽量坚持母乳喂养,而不要改用牛奶。
误区十四:宝宝喝奶粉易便秘,只用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品,至少要让宝宝吃满6个月。但是,单纯母乳喂养也并非越长越好,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乳的质和量会渐渐无法满足宝宝的生长需要,这时应该考虑给宝宝断奶而选用代乳品。
配方奶粉目前是最佳衔接母乳的食品,它把牛奶加工、配制后,使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和相互间的比例尽可能地接近母乳。有些家长认为宝宝喝奶粉易上火,会引致大便干燥甚至便秘,这是错误的认识。
研究发现,粪便的硬度和粪便中的不溶物质有很大的关联,此不溶物质主要来自肠道中不能吸收的棕榈酸和硬脂酸结合钙质形成的钙皂。因此,如果婴幼儿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棕榈油酸和硬脂酸(皆属长链饱和脂肪酸),排便会较硬,引起热气。
有些家长给宝宝喝新鲜牛奶,或喂宝宝含有棕榈油、全脂奶粉或乳脂等成分的婴幼儿奶粉,进食后其中的长链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就容易在肠道内与钙质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不溶性钙皂,使大便变硬,排便困难。尤其是夏季和夏秋之交,天气炎热,宝宝流失水分较多,便秘、热气很多见,妈妈也最担心宝宝上火,所以建议看清楚食物的成分,选择不含棕榈油、全脂奶粉和乳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误区十五:哺乳时未将乳汁排空
哺乳时,应尽量将乳汁排空,每次哺乳若婴儿不能完全将乳汁吸完,则应用吸奶器将其吸净,避免乳汁瘀积,否则易引起细菌感染而致急性乳腺炎。
误区十六:哺乳期妈妈情绪不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