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痛片(索米痛片)、安乃近、安痛定等药:小儿服用这些药物易使粒细胞下降,也有导致过敏、虚脱等副作用。
◆硼酸软膏、可的松软膏等外用药:小儿的皮肤又薄又嫩,血管也很丰富,对外用药的吸收量极大,有可能引起严重反应。
除以上几种药物外,不适合儿童应用的药物还有很多,故小儿患病后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切勿使用成人药,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小说上传分享
误区五:用果汁饮料给孩子送服药物
很多孩子在患病时怕服药,于是家长便哄着孩子用果汁饮料代替开水服药,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要知道在各种果汁饮料中,都含有维生素和果酸,使酸性物质容易使各种药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有的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加强副作用,对人体产生不利因素。所以,给孩子服药不宜用果汁饮料送服。
误区六:给孩子捏鼻喂药
有些孩子不爱吃药,家长就捏着孩子的鼻子强行喂药。这样药物就有可能呛进气管,甚至造成窒息,严重的还会死亡;尤其是患肺炎的孩子被药水呛着以后,会大大加重原来的病情。所以父母应采取诱导劝说的方法使小儿自觉服药。不要直接给婴幼儿喂药片或药丸,应将药片或药丸研成粉末,放入糖水或米汤内,用小匙从口角处慢慢喂服,绝对不要捏着孩子的鼻子强行喂药。
想看书来
误区七:让婴儿躺着吃药
婴儿病了,做父母的总是细心护理和照顾,甚至连吃药也要婴儿躺在床上吃,唯恐惊动了孩子。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对孩子的病情无益,而且更有害。
躺着吃药,药容易滞留在食管里,刺激并损伤食管内壁,有时还会延缓药物的吸收,影响治疗效果。那么,婴儿吃药时采用哪种姿势最理想呢?最好是母亲抱着婴儿或让婴儿坐着吃药。服药后要喝一定量的温开水。如果孩子病重,不能采用这两种姿势服药,父母要把婴儿的头部和上身托起,然后喂药。
误区八:婴儿服药前喂奶
婴儿患病时,在服药前后不宜喂奶,使患儿处在半饥饿状态,以防止服药时出现恶心、呕吐,同时也便于将药咽下。婴儿服药后也不要马上给婴儿喂奶,以免发生恶心、呕吐。婴儿将药咽下后,可继续喂糖水或白开水20~30毫升,将口腔及食管内积存的药物送入胃内。
电子书分享平台
误区九:吃中药无害
不少家长对西药比较排斥,认为西药副作用太大,中药才是无害的。孩子一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就喜欢给孩子服用六神丸。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以前遇到这种毛病的时候吃六神丸,效果好,价格便宜,还是中药,给小孩子吃肯定也不错。此外,牛黄镇惊丸、包龙丸、回春丹等儿科中成药轮番上阵,有病中药治,没病中药补。
专家提醒家长,中药既然是药,必然也有副作用。如六神丸的成分包括牛黄、冰片、蟾蜍、珍珠、雄黄等。其中蟾蜍含有与强心甙结构相似的蟾蜍毒素,应用不当易导致心律失常;雄黄主要含有硫化盐成分。幼儿处于发育阶段,心、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若长期服用六神丸,很容易造成这些器官的功能损害。
电子站
误区十:吃中药乱加糖
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白糖属于凉性,可以去火;红糖属于暖性,可以祛寒。在民间流传的药方中,用白糖煮茶水用以祛火;用红糖煮生姜、葱头水用以祛寒、治感冒等。所以,凉性药物可加白糖,热性药物可加红糖,不会影响药效。如果随便加糖则可能影响药效。家长不妨在医生开方时,询问一下能否加糖。有些药物虽然苦,但苦味起着一定药理作用。如瓜蒂散是一种苦味催吐剂,以苦味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如果加糖服用就有可能使药物失去药效,所以这类药不宜加糖服用。中药的化学成分很复杂,其中蛋白质、鞣质等成分可与红糖中的铁、钙等杂质相互作用,使药效有所改变。所以,吃中药不宜乱加糖。
误区十一:盲目服用驱虫药
几乎95%的幼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等。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面黄肌瘦、食欲不振,未经检查便认为孩子患有肠道寄生虫病,盲目服驱虫药,又不见虫体排出,又让孩子继续服用驱虫药,以致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专家提醒家长,驱虫药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一种寄生虫有效。常用的驱虫药有哌嗪(驱蛔灵)、噻嘧啶(抗虫灵)、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这些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驱蛔灵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损害,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还可引起中毒死亡。因此,任何一种驱虫药,都不宜经常服用。
误区十二:滥用丙种球蛋白
有不少家长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小孩抵抗力稍差一些就要到医院打丙种球蛋白,认为这样可增强抵抗力,少生病。
专家提醒家长,丙种球蛋白的主要用途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并不可靠。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所以不能把它当成补药滥用。
误区十三:滥用链霉素
有些孩子伤风感冒之后,打了链霉素针或庆大霉素针,结果感冒好了,耳朵却聋了,造成了终身的遗憾。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损害听神经,造成小孩的双耳神经性耳聋。虽然在耳聋之前发生耳鸣,及时停药可以避免,但由于小孩还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加上耳聋是逐渐加重,所以很容易被家长疏忽,等到发现小孩耳聋时为时已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