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政策原因: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剧矛盾
它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这时候,正是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时候,而政府却缺位了。
特点
(一)危机持续的时间特别长,生产下降的幅度特别大。从1929年到1933年持续四年多。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其中法国倒退到1911年,美国倒退到1905—1906年,德国倒退到1896年,英国倒退到1897年。资本主义世界损失2500亿美元,比“一战”的直接战费还多800亿美元。
(二)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剧增,危机对生产力的破坏特别严重。在危机中美国破产的企业达14万家,德国约6万家,法国5.7万家,英国3.2万家。企业的破产和生产的停顿使失业人数猛增,资本主义世界全失业人数高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达4000万—4500万人,其中美国的全失业人数由危机前的150万人增加到1320万人,包括半失业者超过1700万人。据美国官方数字,1933年失业人数达1280万,占当时美国劳动人口的28.4%;德国失业人数达600万,最多时几乎占全国工人的一半;英国失业人数近300万;法国失业人数达150万。在危机期间,资本家为了维持垄断价格和高额利润,不惜大量销毁物质财富,破坏生产设备。美国用谷物代替煤炭充作燃料,有640万头猪被收购来投入密西西比河,有1000万亩棉花烂在田里,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牛奶使之成为“银河”,美国还毁坏了92座高炉。丹麦毁了11万头牲畜。巴西约有2200万袋咖啡被销毁。三年中,被毁坏的海轮总吨位在650万吨以上。产品和生产力被大量毁坏与千百万失业者的饥寒交迫形成鲜明对比,这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
(三)资本主义国际贸易额缩减得特别厉害,并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至242亿美元,比1929年缩小2/3,退回到1919年的水平以下,其中美国下降了70%,德国下降了76%,法国下降了2/3,英国下降了2/5。这种大幅度的削减是空前的,它使帝国主义争夺国内外市场的斗争大大加剧,导致了激烈的关税战和贸易战,各国一方面加强对外倾销本国商品,另一方面,一再提高进口税率,建立新的关税壁垒,用以限制或者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维护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
(四)农业危机的尖锐化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使这次经济危机变得更加严重,也是危机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危机的尖锐化表现在:第一,农产品过剩加剧,1923年滞销存货总额较1925年增加了1.5倍。第二,价格惨跌。第三,农民大量破产。农业危机使农民减少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工业品更趋“过剩”;工业危机则使农产品市场缩小,加速了农产品价格的跌落,两种危机的互相影响,促进了危机的深化。
(五)经济危机不仅限于生产和商业范围,也扩展到货币信贷系统。货币信用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信贷制度濒于崩溃,大批银行倒闭。各国货币纷纷贬值,英国经受不住打击,首先于1931年9月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英镑贬值,接着,英镑集团,北欧,美,日相继放弃金本位。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并随即放弃了金本位。从此,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一片混乱,并逐渐形成了若干区域性的货币区:英镑区、美元区、法郎区等。货币区彼此对抗,大大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战和贸易战。
(六)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过去之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没有再次出现高涨,而是陷入了特种萧条,即没有导致工业重新高涨的经济萧条。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到1936年才稍有好转,恢复到1928年的水平。然而从1937年下半年起,美、英、法等国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此时德、日、意三国已把国民经济转上了军事化轨道,暂时逃脱了这次危机。1937—1938年的危机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来势凶猛,美、英、法三国在危机头一年工业生产分别减少了21.9%,9.5%,15.5%。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又增到1800万人。农业危机再度尖锐。
危机所产生的后果
(1)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2)改变了各国实力对比,激化了帝国主义国间矛盾。(3)加剧了帝国主义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矛盾。(4)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造成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5)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学说作为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主流而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6)这次经济危机促进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瓦解,以及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立了以英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的政治、经济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逐渐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主导地位。1944年,西方国家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国际货币会议,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了新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产生。(7)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走向崩溃。
危机带来的教训
(1)繁荣与危机总是相关的——防患于未然。
(2)国家和政府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3)危机一旦发生,各国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当今时代,经济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哪个国家都不应该置身事外,应该携手共同应对。
(4)规范股市和信贷,防范金融投机。
(5)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1.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会上,胡佛宣布:“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因为劳工不是商品,他代表了人类的家庭。此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这主要说明()。
A.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B.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
C.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D.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2.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