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白从这场争论风波里走出来,且在总指挥心目里挂上了号。
另一边,老聂的工作团队在新武器研发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他戴着老花眼镜,在几个年轻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成功绘制了无后坐力炮的各部件结构图,并在脑中攻克了数道技术难关。
美军使用的这一代无后坐力炮,奥妙就在于消除后坐原理。
缴获的美制57毫米无后坐力炮是采用喷管方式,射击时火药燃气经过半密闭药筒流经低压腔,推动战斗部弹丸向前推进。
老美的设计果然有其精妙的地方,这种设计思路,使得炮管的膛压降低,弹丸炸药量提升,破甲威力增强,同时也减轻了全炮重量,更加适合单兵或双人小组携带。
“你们看,这种新型武器还是有相当缺陷的,发射时口焰过大,容易在战场上暴露射手位置。还有,膛压过低,造成初速也过低,对于厚装甲和复合装甲的穿深效果非常有限……”聂全才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往往能绕过雾区直接抓住问题关键。
“老所长,这种炮的闭锁结构挺复杂的,还有喷管结构,以咱们的技术力量,一时半会儿还彷造不了啊。”所里的研究员刚开始信心满满,随着研究的深入,全都有了畏难情绪。
一旦遇到技术问题,老聂很自然地想到了徐白。
只是炮兵团部署的位置离后方很远,老聂决定搭个顺风车,亲自到徐白那里,办一场只有两人参加的技术研讨会。
所长虽是聂全才的晚生后辈,却借着“官威”强行阻止他到前线搞技术研讨。
“老所长哇,你就别给我这个后生出难题啦,路上来回七八个小时,离开咱们的防空优势区很远,实在太危险啦。”新所长扯着老所长的油渍斑斑的袖管死活不让走。
他口口声声念叨的“防空优势区”,其实是由中、苏两国飞行员用米格15战斗机组成的空中防御圈,经过多次成功的对空截止作战,形成有效的防空威慑,使得美机不敢轻易飞近。
后来,人们给这片空域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叫“米格走廊”。
但这条“走廊”太靠近鸭绿江流入黄海的入海口,主要是为了保护我方后勤物资的集结和补给,战斗一旦深入半岛中部,就又是美机肆虐的残酷空域了。
打从参加红军开始,聂全才就过惯了子弹擦耳朵的生活,从不向敌人低头。
再困难,能比当年飞夺泸定铁索桥还难?
更何况,他早就留意过近期的天气,并不是适合空军活动的日子。
根据后方气象部门给出的预报,当天是个阴雨天,整座半岛云层密布。
情报部门也在提示:附近的美军机场全部进入了维护检修状态,短期内不会有空袭。
阴雨天一来,地面部队就跟过节似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