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前,常鹏虎少将从海岛飞赴西贡,他的使命是训练、指导南越军队作战。
考虑到红色中国给予北越的无私援助,以及在战略战术上对越共军队的指导传授,南越政权很快把目光移向盘踞海岛的旧。
打内战虽不济,但失败原由主要归咎政治,而非军事。
再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失败兴许会是南越军队的胜利之母。
于是乎,应南越及美方邀约,有过对日军和解放军作战经历,从基层班排长靠战功一路升至少将师长的常鹏虎,无可争辩地成为蒋方军事顾问的首选。
自淮海战场与李念兰分别后,常鹏虎随部队败退江南。
漳厦战役时他火线升任团长,全团坚守厦门要塞,战至几乎全数阵亡。其本人身负重伤,从死亡线上拉回之时厦门已被解放军攻陷,昏迷期间,他随军舰漂浮在海峡的风高浪涌之间。
登岛之后,破败景象令常鹏虎触目惊心,小小岛屿涌入二百万军政人员,物价短时间上涨15倍,党国末日近在眼前。
常鹏虎也是农民子弟,深知红党军队愈战愈强的根源,乃是农民的坚决拥护。
他发自内心承认,徐蚌会战(淮海战役)民众送粮上前线的车轮子,远比蒋军的坦克轮子厉害。
国党之败,败于不肯下决心革自己的命,没有解决好土地问题。孙文的“驱除跶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真言,最后四个字对于国党而言却是万难之事。
历史无数次证明,短斤缺两的所谓革.命,往往会背离初衷,乃至走向反面。
虽然军人不过问政治,可他仍是向上级提议,当务之急是让岛内耕者有其田。
这番意见得到长官陈诚的高度重视,其实早在围剿红军的年代,陈诚就提议过限田减租、改善农民生活,却被一众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官员抵制回去。
国党在大陆的溃败,反过来证明了陈诚的正确,常鹏虎的意见倒是与他不谋而合。
因为深得上级赏识,常鹏虎很快擢升至少将师长。
年届五十岁的他原本打算退役,到地方上任几届县长,却在退役前夕被派来南越。
对于较量了一辈子的红党分子,常鹏虎感情复杂。
他明白扛红旗的泥腿子们是为老百姓谋大益,从而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也深恨当年盘踞大陆对民众敲骨吸髓的地主老爷。
可作为三民主义的信徒,他近乎本能地排斥敌对的主义,毕生视之为洪水勐兽。
就在几周之前,一封密电自海岛而来,内容十足令其震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