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打草惊蛇 (3 / 11)

+A -A

        小二赶紧将三人的马匹牵到后院马棚。再回到客厅时,鲍旭掏出一贯钱,对小二道:“弄些饭菜来,若有多余,便是赏你的。”

        小二大喜,道:“客官果然是阔绰人物!我们店中灶火已熄灭,小的这就去生火做饭,炒几个青菜来。店中有自家酿的酒,也给客官搬一坛来。”

        鲍旭点头道:“如此甚好。”

        店内有几张粗犷的木桌,一些结实的木凳。三人挑了一桌坐下,小二先搬来一坛酒,三个大海碗,端上一盘熟菜,三人边喝边闲谈。

        宋时的酒种类繁多,在东京汴梁,各大酒肆,有名的酒有剑南春、女儿红、竹叶青、杏花村、玫瑰露、玉冰烧、绍兴花雕等等。

        除了那些大酒坊做的名酒,还有各地乡村野店自家酿的散酒,更是数不胜数。

        五谷杂粮酿造的酒由于酒醪中酒精浓度达到20%以后,酵母菌就不再发酵,因此酿造的酒精含量一般在18%左右。到了南宋时期,二次蒸馏技术传入中国,酒的度数才逐渐提高到了20%以上,酒的颜色才变成了白色,后世常用白酒来代指二次蒸馏的酒。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人喝酒都喜欢用大碗的原因,与喝啤酒对瓶吹是一个道理。

        晁盖等人现在喝的,就是乡村野店自家酿的散酒,质量更是远远不及大酒坊和官酿。

        晁盖以前也曾想过用二次蒸馏技术造白酒赚钱,可只是在梁山上造了几瓮之后,就停止了。原因很简单,卖不出去。

        在原本酒的基础上再次蒸馏,十斤只能留下五斤,甚至更少,成本等于提高了一倍多。要想赚钱,你的卖价也必然要是普通酒的两倍以上。

        那么这种高烈度的蒸馏酒,在宋代真的有竞争力么?至少目前这个时代,高烈度酒只能走底层路线,像狗肉一样,好吃,但上不了台面。

        更何况,现在梁山属于贼寇,还没有好的销售渠道,也没有商人敢冒着勾结贼寇的名声来梁山采购。

        所以,蒸馏好的白酒便暂时搁置了,先当做消毒用的酒精吧。

        晁盖三人正在边喝边聊时,门外又进来三人,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

        其中一人,八尺身高,两眉入鬓,凤眼朝天,淡黄面皮,细细有几根髭髯,提着一个包袱,背上用粗布缠着一根长物,仔细看的话,形状像是一把鬼头刀;

        另外一人,青巾包头,相貌坚毅,身材长大,身形健壮,二十七八岁,也背着一个包袱。

        第三人,身材瘦小,浓眉毛,大眼睛,滴溜溜乱转。

        这三人进了小店,先是观察了一番,见晁盖三人闲坐,一个威风凛凛,一个胖大如熊,一个貌丑似鬼。怎么看也不像是店家,一人出面拱手道:“各位兄台,此家店主何在?”

        晁盖道:“正在后厨做饭。”

        然后对焦挺道:“去喊上一声,告诉那小二,又有生意上门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天命水浒 第三十六章:打草惊蛇 (3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