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办法,伤兵就要住大街上了。”
“简直是谎报军情!”宋蔼龄当即十分气愤。她放下听筒后,在屋里急得团团转。她心里明白:如不及时抢救,伤员就会死的。可在当时,又没有时间采取通常的“捐助”或义卖等方式来募集资金,怎么办呢?
宋蔼龄当机立断,她同她的三位朋友一起商量,拿出了8万美元,以救燃眉之急。于是立即选址,建立了一座配有400张床位的培德医院。一周之内,这所医院就住满了伤兵。
同时,来蔼龄又在另一些人手里募集一笔巨款。不久,一所有1000张床位的私人医院亦在上海建立起来。
然而,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并无抗战的勇气和决心。蒋介石到浦镇“指示沪事”,“以十九路军保持十余日胜利,能趁此收手,避免再与日决战”。3月初,中日双方停止战斗。后来,当时的中国政府与日本外交代表谈判,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战事稍稍停息,孔祥熙和宋蔼龄夫妇便于1932年3月13日启程前往欧美。这是他们婚后的第一次西方之行。他们此次出访的第一个目的地是美国。
当时他们从上海启程。
到机场欢送的不仅有南京政府的要员,还有蒋宋两家亲属,包托委员长蒋介石本人。
“祝你们一路顺风!”宋美龄和大姐拥抱后,把一束象征友谊和吉祥的鲜花献给她。
“谢谢,谢谢,请诸位静候佳音。”宋蔼龄和孔祥熙一边说着,一边缓缓登上飞机舷梯。二人满面春风站在舷舱口旁,又举起了鲜花,向送行的人们频频致意。
一阵轰鸣,飞机像只大鹏一般,越过还弥散着硝烟的上海上空的云层,翩翩飞升。
白云托着飞机,飞机在白云上穿行。它要把宋蔼龄夫妇从大洋的此岸,送到大洋的彼岸。
从飞机上往下眺望,未受战争影响的华顿盛,犹如幻想中的童话城市一般令人想往。
在客机的圆形舷窗中,首先出现的是高矗云天的华盛顿纪念碑,它像一柄白色的长剑直插云霄;波托马克河畔停泊着好多艘漂亮的汽船,岸边行驶的汽车,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只小甲虫;接着浮现在眼前的是方格棋盘般的大街,具有民族文化交融的建筑群令人目不暇接。后来,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和最高法院也—一展现在他们的眼帘。
访美初期,孔宋夫妇在一片热情洋溢的欢迎气氛中度过。在华盛顿、在纽约,在其他的大城市,他们日夜不停地出席各种招待会。孔祥熙同美国官员们进行一次次高级会谈,宋蔼龄也借各种机会在美国的同学中尽量重温旧情。
从前的朋友都来看望来蔼龄,其中有的朋友还为她举行了接风洗尘的晚宴。
旋转门转个不停,会客厅高朋满坐,裹着夹大衣的熟人接踵而来,带着鲜花和他们浓妆艳抹的夫人,还有的带着波斯小狗,一位小姐落落大方地弹起钢琴,她演唱的是《美丽的阿拉斯加》和硼友,祝您晚安》。五彩缤纷的宴席上,摆着香肠、炸牛排、喜三肝、鸳鸯蛋、女士香摈和德国啤酒以及微甜的俄廖怅白酒。
舞厅里,霓虹灯闪烁着,优美悦耳的舞曲下,对对双双携手迈进舞池跳了起来,转了起来,优美的舞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休息室里,宋蔼龄与众多的大学同学聊天,好多人的话题都是想买花园式的洋房,换辆新轿车,购买更时髦的家用电器,追求享受和福利以及“三高”物品。有位朋友自信地说,美国正向这个方向前进。当时舞台上的歌星是这样唱,收音机里播音员也是这样讲——战争是个凶神,去你妈的蛋,美国人无意卷进去。
不同的思想,使宋蔼龄开始觉得有些说不出的隔阂。朋友们劝她同他们一起作一次环岛旅行,她谢绝了;朋友们劝她参观往日的校园,她也摇摇头;朋友们开车拉她参加美国古老的传统婚礼,她推说有事离不开。对于美国国民当时那种安于现状精神面貌,她表示莫大的惊讶。当波之际,她在想她的东方,战争的凶神正在吞吃千万个婴儿,战争的火焰正在燃烧着千万座无辜的民房。……
在访美的后期,有一件事给宋蔼龄夫妇的旅途蒙上了一片阴影。当时,美国舆论界正盛传着有关蒋、宋、孔家族的一些不堪人耳的丑闻。这些从上海传来的消息,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说得活灵活现,使孔祥熙和宋蔼龄夫妇十分尴尬。当时宋蔼龄心乱如麻,很想中断这次访问,以免在同窗好友面前出丑。她谢绝了不少公开场面的活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