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滴水不漏。
“所以,这个涡流发生器的设计,以及参数指标的选取就很重要,好在DSI进气道在低速下的总压恢复系数几乎处在过剩的水平,并不在乎稍微损失一些,所以优化窗口不算非常严格。”
稍作停顿之后,只好解释道:
“我前年发过一篇有关下颌式内转进气道的论文,各位应该知道吧?”
因此,在其他人还处在对常浩南不做人的震惊中时,他就已经开始跟着常浩南的思路考虑技术问题了:
至于解决办法,确实是接触到十号工程之后才开始想的。
因为上辈子歼10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是2010年附近了,以那时候的计算机算力,在求解DSI进气道茧包外形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多加一个自由度进去做优化。
眼见总算聊回技术话题的常浩南在心中暗叹一声不愧是真正的大佬,这个思维的敏捷程度,接近于肉身开挂,当即点了点头:
眼前这个麻烦虽然不算大,只要给到足够的时间(当然还有算力),不管怎么说都能解决。
但那篇《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一体化布局研究》,作为计算流体力学的经典文献,再加上卢育英有一段时间在不少会议上都专门提到过其中的内容,肯定都还是看过的。
“原来如此……”
宋闻聪也是恍然大悟:
“怪不得你要把那个圆锥前体加进气道的组合体设计的那么……特别,原来关键点在这块……”
然后,他就看到了周围几道带着好奇的目光。
“呃……其实也谈不上什么预见性,算是个巧合吧……”
如果真不能在短时间内搞定,那就先让十号工程以目前的架构服役,尽快解决空军缺少第三代战斗机的问题。
不过,现在听到常浩南几乎不假思索地就给出了解决思路,周围的一众人也顿时安心下来。
同类看同类,自然更容易接受。
“原来……浩南同志连这样的技术细节都已经有所研究了?”
实际上,他会知道弓形激波的事情,自然是因为上辈子看过相关的技术资料。
前者被这么一阵吹捧,赶紧摆了摆手。
谁承想一顿操作下来,连宋闻聪都有点迪化那意思了。
但十号工程眼下最缺的就是时间。
另一方面,涡流发生器跟翼刀之间,确实有那么些许原理上的联系……
一方面,周围这些蓉飞的技术人员其实不知道八三工程那会到底发生了什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