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您怎么说的?”唐植桐坐下来,帮着择菜,院子里的青菜已经吃完了,这些是从副食品店买来的,老梗烂叶多,质量没法跟自己种的比。
终唐一代,280多年,诗人众多,但能做到高位的诗人,无不是发牢骚最少,甚至不发牢骚的!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到了宋词多了一些小家子气,元曲多为情爱一类,再往后佳作就更少了,现代诗歌嘛……
“讨厌。”小王同学拨拉掉丈夫的手,恋恋不舍的停下,起身拿着衣服、毛巾去洗澡了。
唐植桐则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诗歌集,随手翻看着。
“哈哈,这不前阵子做了点贡献,单位奖了一张票,我们借了点钱,接下来可就要打饥荒喽。”唐植桐的瞎话张口就来,之所以这么说,也是为了让人找点平衡,阿Q嘛,日子越不如意,越需要这种聊以自慰的精神。
作为家里赚钱的主力,唐植桐和王静文在家绝对是受优待的,虽然凤芝饿了,揪着窝头先吃,但张桂芳炒了两個青菜,一个都没有让她碰。
“回聊了您呐,我们先回家吃口饭。”唐植桐没有过多跟老朱闲聊,推着自行车回了家。
“买回来了?我帮你抬厢房去。”张桂芳此时早已做好饭,就等着小两口回来吃饭了,听到动静后,出门说道。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什么学校……
“那还差不多。打算什么时候去买?钱凑不凑手?我这还有点。”方圆知晓前因后果后点点头,认可了唐植桐的做法。
“朱大爷,吃了吗?”唐植桐笑着点点头,慢慢将自行车刹停,单脚支地,从自行车上下来,由骑改推。
“桉子,进来吧。昨儿怎么样?”方圆已在办公桌上铺好报纸,正在盯着出神,抬头看是唐植桐,乐呵呵的问道。
“看布料呗,拖上个十来天,按照咱家里人尺寸做,就说手艺潮,没做好,赔个笑脸,赔人家布票和钱。正好捎带着把这个口子堵上,咱关起门来只做自家的。”王静文只是不耐烦处理这种小市民鸡毛蒜皮的算计,平时顾忌着婆婆的感受,不愿使用盘外招。
“先吃饭吧,菜都凉了。”张桂芳没搭理小女儿,喊着儿子、儿媳吃饭。
唐植桐没有看那些牢骚诗句,而是逮着唐寅的一首诗词细品:
衣褪半含羞,似芙蓉,怯素秋。重重湿作胭脂透,桃花在渡头,红叶在御沟……
“行,有需要的时候不会跟你客气的。”方圆咧着嘴应下,想到马上要出生的老三,脸上的欣喜藏都藏不住。
等唐植桐回到厢房的时候,小王同学正在两个小姑子的围观下穿针引线,准备试用缝纫机,唐植桐没有去打扰,自己找了一身干净衣服,去洗澡间泡澡。
别看小王同学偶尔轻捶两下唐植桐,那只是夫妻之间的小情趣,力道她还是有的,而且不弱,在这一点上,唐植桐深有体会,所以也并未阻止王静文搭手。
“贡献好啊,十来年了,咱花市还是头一回。”老朱吧咂两下嘴,这个羡慕也羡慕不来,让唐植桐顺利带偏了话题。
“新鲜呗,先买来练练手。嫂子月份也大了,家里有什么针线活,可以交给我,保质保量完成。”方圆级别正科很久了,每个月都有百十块钱工资,已经攒钱置办了一台,唐植桐去方圆家的时候看到过。
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