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姐,早啊。”小酒馆虽然已经开门,但这个点还早,没有人喝酒,只有何佩兰在打扫卫生。
第二天吃过早饭,小王同学带着粮票和干果出发,唐植桐放弃了继续完善手册的打算,将昨晚空出来的水桶灌满,又将水缸给挑满。
王静文被唐植桐的笔记本吸引,他在家加班的时候也不多,随即在椅子上坐下,一页一页翻着看。
“哥,该你了。这会水温还行,再过一会就凉了。”小王同学先开口,才拍拍专注的唐植桐。
这个时节能晒和腌的菜都有限,倒是有一个可以尝试着去做,那就是番茄酱,这还是唐植桐看到张桂芳菜篮子里的西红柿想到的。
“我想买些瓶子,带塞子的那种,过来跟何姐寻个门路。”唐植桐开门见山,道出来意。
“谢谢何姐,我今儿来可不打酒。”唐植桐没客气,坐在凳子上,打预防针,试探着何佩兰口风道。
“昂,就这事。”唐植桐点头,非常诚恳。
立秋以来,院子里的蔬菜被清空,副食品店供应又不足,差别一下子就出来了。
“哥,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小王同学听到动静,单手拿着笔记本,转头问道唐植桐。
不知什么原因,很多人对这个年代有刻板印象,觉得一声令下,就全部合营了,根本没有私营生存的空间了。
“柠檬啊,食堂还真有。你在这坐会,我去你问问。”马克俭没二话,当即就起身回单位落实。
“倒也行,自己留神点。”张桂芳稍微一停,有前面唐植桐往家里拿的板油、猪肉的先例,这次也没拦着。
从史家胡同出来,唐植桐骑上自行车往西走,来到小酒馆。
“何姐敞亮,那我也不矫情了。以后有用的着弟弟的地方,您开口。”唐植桐暗道何佩兰老辣,自己也义薄云天的说着敞亮话。
“我觉得押运过程还存在问题,想总结、归纳,改善一下。”面对小王同学,这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唐植桐没有找任何借口,将实情说了出来。
张桂芳其实也没说啥,无非是抱怨副食品店的菜品不好,又老又贵,还不让多买。
不出所料,马克俭、王雁都在家。
何佩兰给唐植桐找来个麻袋,帮着他把酒瓶、皮塞子都放进去,贴心的不要不要的。
做番茄酱最难的不是原料来源,而是储藏设备!
“唉吆,谢谢何姐。我用的多,二十来个,而且一时半会也没法还,这才过来找您打听。”唐植桐听后很感动,给何佩兰拱了拱手,补充道。
“嗯,说过了,这不是快开学了嘛,我就想着尽快赶出来。咋了?有问题?”睡一张床上半年多了,唐植桐对小王同学了解透彻、知之甚深,若无问题,她不会这么问。
尽管行业不同,但王静文依旧从行文的字里行间看出了东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