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驶进史家胡同的时候已经中午,小王同学拒绝了叶主任留下吃饭的邀请:“妈,我们回去吃吧,我婆婆都收拾好了,吃过午饭也要去扫墓。”
“行,那你们注意安全。需要我协调辆车吗?”叶志娟一听这个,没有强求。
“不用了,妈,影响不好,我骑自行车过去就行。”唐植桐虽然想省事,但自己到不了那个级别,坐公家的车去有点担不起。
唐植桐将自行车从妇联推出来,载着小王同学先去邮局,把这个月的捐款寄给福利院。
[注:其实在这个时期是没有“福利院”这个称呼的,在相同职能的机构中,沪县叫“儿童教养院”,四九城则为“龙泉寺小学”,其他地方多为“孤儿院”,本书为了方便理解,统一称之为“福利院”。
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年龄、身体情况各异。
大概从去年开始,进入四九城的流民开始多了起来。
公安口、劳动口、民政口专门成立了“动员农民还乡办公室”,对盲目来京人员进行动员、教育,疏导他们还乡。
这里面肯定有不愿意回去的,有的人为了不回去故意去实施犯罪,然后混口牢饭吃;有的人身体还可以,会被送往石景山钢铁厂、封沙铁路去劳动;剩下的会被送到收容站,由公安口做统一处理。
去处嘛,有可能是原籍,有可能是外地,还有极少数去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
可能有人会说回原籍是难上加难,去外地是背井离乡,为何不全送到福利机构云云。
事实是现在没有那么多的福利机构,无法收容那么多人。
况且这些操作已经比满清、民国好了很多。
四九城解放前有着众多的所、院、局,像什么栖流所、习艺所、教养女工厂、贫民所、教养院、教养局、教育所,甚至有“大善人”开办的善堂。
每一个所、院、局、堂,都有各自的收容对象,像栖流所大多数时候收容的都是能做些手工的老年人;习艺所针对男年轻人;教养女工厂则是专收女工。
进去以后是不可能吃闲饭的,每个人都得做工,而且是工资极低的那种。
比如教养院,是强制收容的,有专人把守,只要进去,就很难站着出来,得有家人认领、铺保,再经检查批准,才能放出来,手续非常繁琐。
所谓铺保,就是以店铺名义作出的担保。
之所以加上铺保,手续还繁琐,那这里面的文章就大了。
乞丐明显是拿不到铺保的,但良民就完全有可能。
揭开这层皮,里面全是生意。
还有那些私人的善堂,开着开着也就没了下文,里面的孤儿、婴儿都去哪了?
不排除有些因为支出太高,干不下去的。
但同样不能排除个别地主老财打着慈善的幌子募集慈善款中饱私囊的,既有了钱,还赚了名声,至于孩子的死活嘛,只要他们的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哪怕是当二尾子反手赚国家的钱呢,他们压根就不在乎。
唐植桐对这些场所没啥好感,因为即便有这么多场所,解放前四九城依旧有很多乞丐社团跟店铺收“乞讨官价”,金店40元,普通商店10元,一天好几拨上门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