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749可真丧啊 (4 / 4)

+A -A

        满清时,王爷、贝勒用八十人起杠,一品大员用六十四人,一直到十六人,逐级递减,小老百姓或四或八,有的甚至用牛车运。

        民国以来,就没有那么多规矩了,很多富人也开始用四十八人的杠子手,甚至更高。

        杠子手这个职业,有点像“黑人抬棺”,但社会地位远不及他们,不仅没有自备的职业套装,而且吃了上顿没下顿,都是非常贫苦的底层百姓。

        主家可以要求杠子手出殡之时搞好个人卫生,比如剃头、洗澡、穿靴子,这些都能做到,但得加钱。

        钱是由杠房收的,办完白事后再分给杠夫。

        剃头、洗澡由杠夫提前办好,行头是杠房拿到主家,当着主家的面换上。

        灵队的最后才是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及保障车辆。

        有些孝子贤孙哭累了、走累了,就得去保障车辆上歇一会,尤其是下葬后各回各家的时候,没有人是走着的,都是坐马车回去。

        如此排场,其实还不算完,从主家到入土的坟茔,一路上还有灵棚,逢见就得拜,礼仪非常繁琐,同时也很折腾人,身体不好的,一场葬礼下来病上个把月是常有的事情。

        眼前的场面比唐植桐见过的小了不少,但唐植桐仍旧觉得没必要,生前给老人孝敬一口吃的,逗老人开心,比死后讲排场做给别人看要贴心的多,何苦折腾呢?

        解放后一直提倡婚丧嫁娶走节俭路线,大部分的婚嫁都简朴了,但丧葬的某些风俗还是保留了下来,尤其是杠子手。

        因为眼下绝大多数还是土葬,少不了抬棺椁的人。

        前几年有位大佬病逝,极尽哀荣,走的最高礼节,杠子手一路从市劳动人民文化馆,将棺椁抬到西单路口,自西单路口装上汽车拉至西边的公墓下葬。

        如果强硬执行丧葬节俭,恐怕会有人跳出来说什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处,起码拉动了就业率。

        对于这种情况,上面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才会有工人去世后发放丧葬费。

        丧葬费因死亡原因不同,发放标准也不同。

        因公逝世,发放本单位平均月工资的三倍,非因公则为两倍。

        这部分钱除了购买墓地、墓碑,其他的都花在白事的场面上,而且还不一定够。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恐怕得等火葬推行开来。

        眼下是不可能的,现在全国的火葬场还不到一百家,而且被戏称为“三五场”或“三八场”,因为此时火葬场的建造标准是“5个人、5亩地、5万元钱”或“8个人、8亩地、8万元钱”。

        火葬场的蓬勃发展是起风以后的事情,从起风前不足100家,风停时已经超过了1200家,不过到那时,墓地的价格也会日益渐长,甚至一度成为投资理财的选择项……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第750章 749可真丧啊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