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760奉命打炮 (3 / 4)

+A -A

        气象组级别不高,人也不多,截至目前为止也才不到90人,这些人还有不少分布在各个气象站,主要工作是观测并记录气象数据,为以后的科学研究积累原始数据。

        气象组的工作人员大多只有初中、高中文化基础,只经过短期气象培训,毕竟一个记录的工作不会要求具有太多的专业素养。

        第二个就是中央气象局,原来是军管,53年8月的时候才转交到地方上。

        相比较四九城的气象组,中央气象局就专业很多,负责指导全国气象工作,目前还正在参与第一次珠峰登顶的气象保障工作,由三名工作人员长期在现场提供气象预测支持。

        确切来说,四九城还有第三个单位拥有气象预测的能力,那就是农大,农大于56年就建立了农业气象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在校生完全可以承担起气象预测的工作。

        然而,农机学院和农大都是大学,农机学院的目的是增加自己的话语权,只要人工降雨成功,自己学院的学生以后分配到全国各地将是雨神、龙王爷般的存在,而且是能被老百姓供起来的那种,这种事情万万没有分润功劳的道理。

        再者说了,全国气象工作是由中央气象局进行管理、指导的,若是绕过他们,置他们于何地?

        所以,无论于公于私,农机学院都没有跟农大携手的道理。

        农机学院领导找到中央气象局一沟通,气象局那边非常感兴趣,而且免费送了农机学院两条消息和一条建设性建议。

        第一条消息是目前国际上最有效的两种人工增雨催化剂是干冰、碘化银;

        第二条消息是四九城气象组曾在今年年初在香山山顶采用燃烧碘化银的方式试验过人工增雨,效果不理想;

        最后一条建设性建议是:如果人工增雨成功,这种用高射炮向云层发射炮弹的方法可以考虑增加人工防雹的农业防灾业务,因为农大58年曾在延庆用小土炮开展过类似试验,效果嘛,有,但不大。

        农机学院觉得这几条信息很有用处,首先直接确定了催化剂,同时也对催雨的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在山顶烧碘化银?跟给龙王上供似的,既然不管用,就得换大炮轰特娘的!

        用土炮防雹嘛,太小家子气,还是用大家伙来的更场面,此情此景,农机学院信心满满,优势在我啊!

        农机学院、中央气象局经过友好沟通,各自分配了任务,气象局提供气象支持,农机学院负责解决如何把催化剂送上天。

        对于将催化剂送上天的方式,农机学院里面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主张试制火箭弹,射程高、威力大,一颗顶五颗;

        另一种声音则是利用现有最普及的单管高炮进行对应研发,理由很简单,毕竟农机学院搞的这次人工降雨潜在的服务对象是全国的人民群众,射具得常见,哪怕部分地方上没有,也得是国内能生产的,方便普及。

        最终,学院采用了第二种方法,他们也知道火箭弹很帅,射程也更远,但造价也高啊,前几年北边卖给我们的喀秋莎,一发炮弹得六两黄金,折合眼下802块钱,欠账现在还没还完呢!

        而高炮炮弹则便宜的多,只有喀秋莎火箭炮的六分之一,甚至更低。

        说干就干,农机学院迅速联系到了军方,并在军方支持下与炮弹生产企业取得了联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第761章 760奉命打炮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