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大济朝官衔制度(一) (2 / 6)

+A -A

        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各种名号的将军,皆掌征伐。

        真实历史上武帝时,帝王为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朝”地位,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

        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大司空之上。

        东汉相沿,大司马复称太尉,名为军事和行政首领,实际上总理国家军政要务、直接掌握军队的中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尚书台。

        中叶以后,外戚任大将军者操纵国政,把持兵权,成为朝廷最高军政长官,与三公合称“四府”。此外,汉朝沿用古代监军制度,多遣中郎官和近侍兼理军、民两政,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

        与郡平行的诸侯王国,以相为行政长官,兼掌军事。

        臣王国中尉、郎中令、卫尉等统领军队,负责王宫宿卫和维持王国治安。

        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官吏,兼掌组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驿、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

        东汉时,裁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

        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逐渐演化为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地方官权力膨胀。(注,文中符骁的外祖父齐长铮,便为茁州刺史。)

        黄巾起义后,战争频仍,刺史、郡守不仅有领兵权,还有征兵、募兵权,从而埋下了分裂割据的种子。

        兵役制度:两汉兵役制度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

        汉初,承秦制,实行征兵制。

        文帝时,正常征发不能适应戍边需要,晁错建议莫民实边,使边郡常驻之民与常驻之兵合而为一。

        武帝时,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批小农破产流亡,豪宫之家多有免除兵役的特权,又战事频繁,兵员需要量大,过去行之有效的征兵制度不能正常进行,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兼行募兵制。

        此外,如谪兵、奴兵、少数民族兵也被广泛使用。东汉,刘秀改革军制,取消郡县正卒轮流上制度,兵员以招募为主。

        汉初,民17岁博籍,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为“正”。

        “正”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

        一年在本郡为材官或骑士、楼船了;

        一年赴京师当卫士,或到边郡充戍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乱世女诸侯 番外二 大济朝官衔制度(一)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