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微一观,身为金丹的他们,也看透了孙修士的根底,知晓了孙修士只是一位筑基修士。
当看到这些,不少修士都略感无趣,便向着几位老师一礼后,就又随心闲逛,或是找哪位道友论道去了。
可要是换成几十年前,当一位筑基修士来到学堂,那还真是万众瞩目的高人、前辈!
因为那时候学堂内教术的几位老师,也只是筑基境界。
所以每当新的筑基修士来到,这肯定会让不少修士议论纷纷,甚至大规模的聚在一起讨论。
当然,这个论,也不是背后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比如说‘这位筑基修士是哪哪哪的人士’,或者说‘我见过这位修士,知道他名字叫什么’。
这样的话题,没人去谈。
相反,不少修士会根据这位前辈的行走样子,还有气质风度,继而以这位前辈身上‘浅浅的灵韵’为话题,探讨什么是‘修行。’
灵韵,就是法修踏入筑基时的感悟,继而所形成了一种气质。
其中有和蔼、沉默、冷酷、高傲。
这种虚幻的感觉,都可以实质的浮现于表。
再加上修士很少隐藏自己的想法,于是在修士行走之间,基本就是把表情写在脸上了。
这种灵韵气质,只要修士本身不变换道统的前提下,基本上也会伴随修士一辈子。
但不是说,冷酷的修士就真的冷酷,对所有事情都淡观漠视。
也不是说和蔼的修士,就真的和蔼,当碰到邪妖害人时,全都束手束脚的以劝为主。
相反,和善的修士当碰到恶事时,也有雷霆之怒。
冷漠的修士,当看到没有神官所在的地界内,那些百姓受大旱之苦时,亦会千里迢迢的请相邻的众神官相助。
如今,在一众新修士看来,只按‘规则行法’的威严神官们,当知道这些事情,也会径直离开自身的地界,前去外界施法落雨,解大旱之苦。
所谓灵韵,就只是一种气质,但人不是只有一种情绪。
同样。
也正是气质灵韵的特别,这所谓的七情六欲,也是众法修们一辈子都在琢磨与热论的修行话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