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借汝头一用 (3 / 3)

+A -A

        “草民,谢殿下。”

        “不过以你们家的财力,甚至是人力,想接这三个中的任何一个,恐怕都力有不逮,所以我给你的任务就是,去一趟下面的各县,以首领的身份,将那些现在还没死的土豪乡绅,给我接开封来,你们几家合力,这不就够接工程了么。”

        说完,就见赵普、赵光义不自觉地就瞅向了他。

        一场民变,你是两头吃啊。

        说白了,开封府要想发展,光有人也不太行,还是得有钱,商行虽然很有钱,但商行的局限性太大了,组织过于臃肿了,管理也过于低能,大公司病比现代企业严重得多得多,重工也当然所向无敌,但轻工业真是做不好。

        所以,让有实力的土豪放弃土地,进城搞工业,很有必要。赵光美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小,推行新政,还是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黄仁自然是感激涕零的应下,随后心甘情愿的决定赴死,却道:“殿下,草民有一事不解,不知殿下您能否为草民解惑?”

        “你说说看。”

        “草民虽然不是良善人家,但自幼也是读圣贤书之人,自古以来,无农不稳,农业乃国之根本,何以殿下却如此激进的把人从乡野,往城里赶呢?”

        赵光美闻言还真是笑着解答了,道:“首先,我并不是不重视农业,土地就在那,不可能没人种,大小豪强若是一扫而光,反而有利于我商行统一规划,统购统收。”

        “其次,历朝历代都难逃三百年大限,就是因为人口超过了土地承载能力的极限,然而你说,什么是土地承载能力的极限呢?难道是人口太多,土里种出来的食物不够天下人吃么?恐怕,历朝历代,从未有王朝达到过这个地步的。”

        赵匡胤对此无疑也是很感兴趣的,忍不住问道:“那是为何呢?”

        赵光美笑道:“说白了,土地所能养活的极限人口,和土地能承载的极限人口,完全是两个概念,历朝历代,都太容易将其混淆了。”

        “说白了,汉朝的时候,采用相对粗放的种植方式,所以一个人就能种一百亩地,所以两千万人口就是汉朝的极限,唐朝时耕作更加精细化,一个成年人只能种三四十亩地了,所以六千万人口就是大唐的极限。”

        “因为不管哪朝,土地兼并都是避免不了的事情,而每块土地上需要的人是有限的,一块土地用一个人种的时候就绝不会用两个人,所以,土地的承载能力不代表土地能养活多少人,而在于多少人就能种,一块一千亩的土地养一百人口肯定不成问题,但是五个人就能种,剩下的九十五个,就没有地种。”

        “所以没有地种的佃农,在向地主出卖劳动力的时候,就只能一点一点的压低价格,地主在欺压佃农的时候自然也就会愈发的肆无忌惮,地就那么多,你不种,有的是人种,最终,十个人抢一份地的时候,必然这九个人都会被卷得猪狗不如。”

        “所以朝廷的使命,难道真的是要把百姓往土地上赶么?土地是固定的,越赶,就越卷啊,朝廷要做的,应该是在土地之外,也就是城市里,尽量给百姓提供安身之处,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村里才会不那么卷,百姓,才不会被地主压迫啊,相反,一位的强调农本,强调土地的分配,逼着老百姓把自己卷成麻花,表面上看,这确实是有利于缩减朝廷压榨百姓的成本,但是百姓啊,榨着榨着,他可就要炸了啊。”

        黄仁皱眉道:“原来如此,所以关键在于,朝廷要能在城里为百姓创造工作的机会,否则进城的人越多,反而就越是没有生计,历朝历代的君王宰相,未必就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历朝历代,创造不出这么多的工作岗位,没有商行,没有如殿下这一般,经天纬地的圣人之才啊!”

        赵光美都被夸得不好意思了,却也点头道:“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你这个马屁拍得有水平。”

        “草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临死之前,殿下可以成全。”

        “你说。”

        “草民死后,想在酒泉之下,看到一个强横远胜汉唐,百姓安居乐业,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都能有尊严的活着的,强盛大宋。”

        赵光美很诧异,没想到这人居然会说这个,但还是严肃地点头道:“我答应你,十八年后你又是一条好汉的时候,定能亲眼见到什么是真正的盛世。”

        上一张屏蔽了,在申请解禁。现在写历史小说真的很麻烦。对不起了各位,尺度没把握好,影响大家的阅读体验了。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家兄宋太祖 第174章 借汝头一用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