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铁桶江山 (2 / 3)

+A -A

        “原本的县衙,是以收钱为目的存在的,为了收钱,就要有许多许多的县吏,层层贪污之下便很容易造成老百姓负担过重,土地兼并,官逼民反,等等问题,但确实,历朝历代也因此能够勉强的对乡野之间有个掌控,掌控不住的时候差不多王朝也就到中后期了。”

        “咱们大宋现在既然不缺钱,何不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呢?收钱可以掌控基层,发钱也可以啊,一个县衙,一百个胥吏收钱也未必够用,但要是发钱,三五个胥吏应该也足够了,给乡下也放点水,乡村才能繁荣啊,所以我建议,以土地和务农人口为准,每亩地,只要种了地了,便补助二百文钱,五亩地就是一贯,一个有一百亩地的普通小地主,只要这地里种上粮食,一年就是二十贯的一个额外收入,嗯……也算是不无小补,是吧?即使是流民、佃农,当包身工的时候大概率也会因此而涨点工资。”

        “而朝廷呢,则可以彻底的统计一下国家现有的耕地面积、亩产、种植分布,人口等,动员的时候也更方便,自然也就不用担心那乡野之间出现什么占山为王的土匪好汉了,朝廷只有真正了解乡野,才能更好的使得上力,制定更合适的政治经济计划。”

        赵匡胤闻言,虽然依旧皱眉,却也点头道:“你说得确实是有道理,而且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件好事,更能因此而重建朝廷的县衙,可是……可是就怕此例一开,口子就合不上了啊,今年既然给了,明年又要不要给?今年商行赚到了大钱,那是因为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明年商行还能赚这么多钱么?”

        赵光美却是胸有成竹地道:“这就不得不说,此策的第四个好处了。”

        “还有第四?”

        赵光美得意地道:“还是以邓县为例,此地,虽然商行也占了大量的土地,但是毕竟杯水车薪,商行定下了统购统销之策,但且不说还是会有人偷着买卖破我垄断,商行本身,哪有那么多的人手收粮?到头来,还是要那些地主豪强配合与我,这好处,统统都让他们赚了。”

        说白了,就是现代社会中阿三的模式,阿三其实也是想学倭国搞统购的,结果却愣是搞成了最低收购价,整得朝廷非但不赚反而还要赔上不少,农民也的不着实惠,地主阶级却富得流油。

        “然而若是有了这财政补贴,商行完全就可以让他们全县一齐放水,一齐种稻,一齐收稻,除了稻子以外也不让他们种别的东西,如此,商行要垄断这个县的稻子只需要收一次就够了,而且大约能收上来多少也都心中有数,起码不会被贪污太多。”

        “如此,若是能够全国推广,则明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哪里种稻,哪里种麦,哪里种棉哪里种豆,皆在我商行的控制之下,种了就给补贴,还负责统购统销,谁会不乐意配合?只需制定一个严密的计划,不但可以将农业种植的效率最大化,收,售的效率也能完全的被商行所控制,商行也可以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合理调度,乃至于再去开办一些乡镇企业什么的,大哥,我如果能够完全控制整个大宋的农业生产,我岂不是想赚多少钱,就赚多少钱么?花多少钱我都能当成本给赚回来啊。”

        说白了这都不是钱的事儿了,农业如果能彻底握在手里,全国人民的生死小命,其实也就等于是捏他手里了,为了这个目的,花多少钱都值啊。

        这就是倭国模式和三哥模式的差距,其实就算朝廷没有这笔横财的话,这个事儿商行也是打算做的,贷款做。

        “如此,商行可以通过垄断掌握大量的利润,农民可以得到补贴,大哥和朝廷可以得到仁德之名,乡民们更有钱了也可以消费城里工厂的产品,工厂卖了产品还要给朝廷缴税,这可真是秦始皇吃花椒,嬴麻了啊!!”

        说到这,赵光义和赵匡胤两人终于是恍然大悟。

        我就说么,咱三弟什么时候做过赔本的买卖。

        俩人对这方面的事情也不懂,但对赵光美的信任却是百分之百的,赵光美既然说向下发钱有这些好处,那他们就认为一定有。

        却是真没想到,这经济之道,居然还有这么多的门道。

        明明是花钱的事儿,居然还能赚钱!

        这三弟,真的是太聪明了,简直就是……财神爷转世啊。

        经过商议,赵匡胤还是决定,商行和朝廷要现在虽然一个锅里做饭,但吃饭还是要分锅吃的,这个钱,还是由朝廷来出。

        目前大宋登记在册的耕地面积是两亿亩不到,如果能登记一些隐田的话,他估计应该是三亿亩,如果所有的耕地全都按照商行的要求去种地的话,每亩补贴一百文钱,无非也就是三千万贯而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家兄宋太祖 第223章 铁桶江山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