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过年 (2 / 3)

+A -A

        赵光美还特意从这些房子中留出来了两套,专门做了科学家公寓,作为赏赐分发给那些在科学技术,尤其是机床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的人,比如高级技工,机床设计,农学改良等方面,也算是狠狠地又抬了一手这些工人的地位。

        如此佳节,赵光美本人倒是没留在宫里凑热闹,而是轻装简行,只带着十余名保镖在后边跟着,自己则是难得的牵着张灵儿的手在汴河河边散步,远看江水心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倒是也别有一番趣味。

        不得不说,开封城,这几年的变化真的还蛮大的,甚至已经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了。

        “夫君,前边那处,似是文人在举办诗会,夫君素来文采高绝,可愿去凑个趣?”

        “我?呵呵,作诗就还是算了吧,倒是不妨去凑个热闹。”

        赵光美压根就不会作什么诗,抄还差不多,不过现如今大宋的诗词变化很大,非但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往婉约派的那个方向去走,反而愈发的豪迈,现在流行的都是狂诗,文人墨客首推李白,作诗也大多模仿李白。

        不过因此故作狂态的士子也多,好多人喝多了之后都是披发赤脚的,且几乎人人都会学习舞剑,开封的治安都因此而下降许多。

        而张灵儿所谓的诗会,自然也并不是正经的那种诗会,更像是一群陌生人在大排档吃饭后喝高了之后就开始互相吹牛逼。

        整个开封,现在到处都是这般宴饮作乐之人,说白了还是配套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节奏,一到了这个时候,各大酒楼,食肆,甚至是角店几乎全是爆满了的,根本订不上位子。

        一年到头,老百姓也确实是有这个开宴会的基本诉求,而住房紧张的条件下,一般家庭也实在是没有请一大桌子人来吃饭的条件。

        说白了就是城里的百姓太多,饭店太特么的少了,所以大排档也就成为了开封的特色,也就这一二年的功夫,全开封的大排档从无到有至少冒出来两三百家,根本管不过来,过年期间官府进一步的有意放纵,一些临时出摊的这种大排档也不禁多了起来,自然,也就没那么正规。

        比如眼下这家,其实连正经的桌子椅子都没有,反正大宋的主流是分餐制么,就索性弄了一些很小的小马扎,让客人坐了,又随便搞了一些木墩子、凳子之类的东西就当成了临时桌子,摆上吃食,一人捧着一盘就能吃。

        如此一来明明不大的面积,却也能挤得下许多人挤在一起吃东西,闹闹哄哄的,甚至还能容出一块地方来让胡姬跳钢管舞。

        这玩意如今也算是开封城的一大特色了,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明明只有半年的时间,胡姬却已经成为开封城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了。

        如此特殊的用餐环境,两桌不认识的人吃着吃着也就认识了,再喝点酒,很容易就进入吹牛逼局,汴河水边因为有许多学子,学校,商业街也是围绕着他们来设计的,所以来这边吃饭的当然也大多都是学生,学生么,喝着喝着,也就成了诗会了,然后路过的其他学生见这边有热闹,又会主动加入其中,最后变成非标准的诗会。

        赵光美带着张灵儿上前,倒是也没被认出来,这店里的店小二也是十分麻利,明明都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见赵光美进来,还是热情地上前招呼,后面还有人变戏法一样的弄来一个空的木凳给他在人群之中加了个桌。

        赵光美看得也是新鲜,这还是他第一次吃开封的大排档,就连张灵儿也是大有兴趣,丝毫没因这嘈杂的环境而恼怒,反而兴致勃勃的结果一旁服务于递来的菜单开始点菜。

        别看这个大排档不大,但人却是真不少,后厨没看到,前边的服务员却是足有十几个人,其中还有一多半都是女子。

        再看菜单,吃的东西居然还真不少,感觉整体的出餐形势有点类似于盒饭,后早灶上应该是有火,但只能热菜的那种,味道么……反正应该是能吃,但确实也是称不上好吃,偏偏张灵儿吃了个新鲜,居然还津津有味。

        再看场中之人,嗯,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几乎是没多大一会儿就会有人站出来:“诸位,在下XXX,有一首新赋,还请诸位品鉴。”

        然后不管做的诗词是什么样,大家都会热烈的鼓掌叫好。

        倒是个扬名的好方法,不过现如今的开封,倒是不似唐朝时那般有什么终南捷径,刻意扬名也没什么用,自然,这所谓的诗会,也就没了那么大的功利,反倒是颇有些回归诗词本真的意思。

        真的新词倒是也不算多,更多的都还是背诵前人旧作,比如李白,李白,和李白,现在的开封重新又掀起了李白狂热,这边背诗,那边还有胡女伴奏,跳钢管舞。

        却是让赵光美觉得很舒服,当然,他肯定不会站起来作诗或者背诗就是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家兄宋太祖 第230章 过年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