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大同镇归明,吴三桂再叛 (3 / 5)

+A -A

        吴三桂拿着顺治的圣旨说道:“诸位,朝廷已经下旨调我们关宁军前往山西,平定山西姜襄之乱,我们的机会终于来了!”

        吴三桂此言一出,他手下的大将也都兴奋异常,这2年他们在汉中着实给憋坏了。

        吴三凤说道:“汉中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养兵实在不易。如今我们关宁军也只有5万人的规模了,大清想要我们出手,总得有所表示吧?”

        胡国柱、郭壮图等人纷纷表示赞同,胡国柱说道:“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本次我军出征,不知道清廷给我们多少钱粮。”

        郭壮图负责关宁军的后勤,他说道:“三边总督孟乔芳给我们准备了25万两白银,30万石粮草!”

        多尔衮想调动吴三桂的关宁军,自然要下一些本钱,银两虽然不多,不过粮草却足够大军好几个月的用度。

        吴三凤说道:“看来多尔衮这次确实是出了点血的,既然钱粮充足,我军就可以拔营出征了。依我看,陕北的王永强等人不过是一群草寇,我军不必出潼关去山西。先去陕北平定了王永强,然后趁机将他手下那些青壮招募到我们手下,把陕北的地盘掌控在自己手里。”

        “然后直接从陕北渡黄河进入山西,到时候看情况。若是姜襄战力平平,我们就趁机拿下大同和太原,将山西的地盘也吃下来;若是姜襄战力强悍,我们还有陕北作为退路,也不必同姜襄死磕。”

        吴三凤的话让众人都眼前一亮,先拿下陕北确实是一个好主意,这样他们进退自如,战略空间也会大很多。

        于是纷纷表示支持,请求吴三桂发兵陕北。

        吴三凤确实是说到了吴三桂的心坎里了,先拿下陕北确实是一着好棋,陕北地区民风剽悍,自古就是最好的兵源所在,李自成可以闹出这么大动静也全靠一群陕北老乡的支持。

        不过他看到夏国相一言不发,多少有些疑惑。这个女婿文武双全,擅长谋划,是吴三桂最为倚重的人。

        于是吴三桂对着夏国相说道:“夏总兵对此事有何看法?”

        夏国相说道:“姜襄的情况其实同我们关宁军比较类似,姜家也是大明的将门世家,其家族在大同地区经营了多年,颇有根基。大同又是九边重镇,可谓是天下坚城,阿济格的满洲八旗都奈何不了大同,我们又何必远赴山西同姜襄死磕?”

        听到这话后,吴三国陷入了沉思之中。夏国相的话,的确不无道理。其实自己的处境和姜襄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姜襄。虽说有一个平西王的名号,但哪里比得上姜襄拥有大同这个老窝。在多尔衮眼里自己和姜襄其实都是威胁,他让自己去对付姜襄明显没安啥好心,恐怕他心里最希望我们打的两败俱伤,好永绝后患!

        看到吴三桂若有所思,夏国相知道自己的话起到了作用,于是接着说道:“夏某看来,姜襄非但不是我们讨伐的目标,还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盟友,有他在山西挡住阿济格,多尔衮对陕西根本就是鞭长莫及。我们与其去山西同姜襄死磕,拼得两败俱伤,何不趁机谋取关中?”

        吴三桂本就是一方枭雄,想在这乱世之中建立一番功业。如今清军主力大多已经断送在江南了,大明如日中天,自己趁机占据关中,坐拥山河之险,可就是实实在在的西北王了。

        有了本钱之后,自己又可以在明清之间待价而沽,左右逢源了。

        很快三边总督孟乔芳就收到了吴三桂的答复,他将尽起5万关宁军北上山西,请孟乔芳准备好一应钱粮,并且派人接管汉中。

        收到这个消息后,孟乔芳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这些年他受到多尔衮的指示,一直对汉中的军粮严格控制,两人的闹得很不愉快。多尔衮也生怕调不动吴三桂,故而让孟乔芳准备了大笔钱粮。

        不过孟乔芳还是多留了一个心眼,怕吴三挂收下钱粮不肯发兵,只派人送了5万两白银和5万石粮草前往汉中,双方相约在西安附近的临潼交割剩余的物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南明亦明 第197章 大同镇归明,吴三桂再叛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