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为方形,宽约1.5米、高约0.3米,以砖砌泥糊而成。
灶台上安放一口方形铁质平底盐锅,边长1米有余,锅沿高约0.1米。灶台旁堆满了木柴,和几个已经制好的盐包。
盐包放在一个大木筐中,孙策打开盐包,不禁皱了皱眉头,这种暗黄色充满了杂质的东西也能叫盐?
没有人前来阻挡孙策,是个人都能看明白,孙策显然比崔朋官大,不然崔大人能向他行礼?而且还是这么年轻的大官,不少人都在心中暗自揣测着。
“这就是煮好的盐?”孙策指着盐包中的东西,向身旁的崔朋问道。
崔朋点点头,答道:“平常百姓吃的便是这种盐,不过主公府中的盐应该是益州来的井盐!”
孙策思索了片刻,问道:“煮盐每日产量几何?”
崔朋不假思索的答道:“若薪柴足够,每日每锅可出盐十斤。”
孙策皱了皱眉,决定将晒盐法教给灶户,如此便能扩大产盐量。产盐量越大,也就意味着盐税越多。
回到海盐县城后,孙策便与崔朋,恒阶,鲁肃,顾雍四人商议晒盐法。
四人听后皆是称奇。
第二日,海滩边就出现了大量的盐田,这便是孙策带领诸人正在试验。
盐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蒸发池,一部分是结晶池。
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
果不其然,才过了三天,盐田里就晒出了一片片白花花的粗盐。
看到这一幕,整个海滩上,所有的灶户都沸腾了。
他们再也不用辛辛苦苦的每日起早贪黑去砍柴了,再也不用费尽千辛万苦,却只能得到极少的盐。
所有的灶户都记住了这个人,这个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孙策。
(二更,求收藏!)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