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媚娘所居的后殿中就放着几本奏疏,这是皇帝挑了几本词彩焕达雅致的给她,让她搁在后殿可以多看两遍。
姜沃就伏案看起来。
论起文采好,果然都是熟悉的人名许敬宗、李义府、还有上官仪。
此时再看上官仪的名字,姜沃早没有初次从媚娘手边看到上官仪投壶经的惊讶了。
每个人身处的人生阶段不同,利益不同,当时当下的选择就不同。
此时的中书舍人上官仪,站在了支持皇帝立武宸妃为后的一边,是符合他此刻身份和利益的选择。
姜沃看着上官仪的名字,正好在心中重新告诫自己一遍不要想当然,不要觉得人是一成不变的,更不能因自己提前了解他们,就放松警惕。
比如她重新拿起李义府那份奏疏。
李义府状告长孙无忌谋反这件事,虽最终三司主要是皇帝亲问会审过,太尉无谋反事,但李义府也未曾受罚。
皇帝曾对媚娘提过一句“若是朕与舅舅之间再彼此相峙下去,不知会到何等地步。”早有个了断也好。
若再过几年,只怕非今日情形了。
故而皇帝也未曾罚奏告的李义府与附议的许敬宗,再也不肯提起与舅舅相关的话,只当这件事到此为止。
但姜沃还记得李义府流露出来的一个不善眼神。
还未及下朝,她便想明白了缘故大约是首奏立后事。
见姜沃一直在看李义府的奏疏,媚娘就道“你更喜欢李学士的我倒觉得上官舍人的更好。”
姜沃摇头“我也觉得上官舍人的更佳。”
她放下手里李义府的奏疏她会防范这个人的,向来是防小人要比防君子更慎重。
尤其是李义府此人最擅长诬告旁人,若她没记错,史册上曾于白江口一战大胜倭国百济联军的刘仁轨,就差点被李义府给害死。
其实若是抛开政治立场不论,李义府这个人,才比之前各位边疆游的宰辅,更应当去戍边。
这个人,她会盯着的。
他若老老实实呆在弘文馆校书也罢了,若是再违律法、构陷文臣武将,就只能请他也去守一守边境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