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诗《舟行即事七首》第二首。小船即将离岸远去,她内心有一些无法言说具象的感受。她回头望去,故乡、旧家、老地方,已经被遗失在万里之外。她是身心两异的。身在扁舟里,心在故园中。悠悠白云下,便是她的鬓上已霜华的父母双亲。大约是不会有人能懂得她此时心中的一些眷顾、怀念、伤感的。
她在这首诗的“白云遥外有亲庐”一句引了“白云亲舍”一典。相传,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名臣狄仁杰年轻的时候曾在太原府做过法曹参军。他供职的地方距离住在河阳(今河南孟县)的父母十分遥远。
一日,狄仁杰站在太行山顶,向河阳方向眺望,见天边有云团拢聚。孤寂漂浮。景况苍凉。于是他触景生情,遥指浮云对人说:“我亲舍其下!”意思即是,我的父母正居于那浮云之下。“白云亲舍”、“白云孤飞”这两个成语即出自此典故。
画舸寒江江上亭,行舟来去泛纵横。
无端添起思乡意,一字天涯归雁声。
这是朱淑真诗《舟行即事七首》里第三首。她丈夫宦游的行船来去频繁,时常都在游走的旅程当中。也因此,她的心绪时常不能安宁,上下忐忑,随之浮动。这一刻,见天边归雁一字排开,鸣声沉忧,竟又生出乡思情意。无碍,她本没有必要去按捺自己的敏感。感情已不能自在,心绪自然需要自如一些的。
满江流水万重波,未似幽怀别恨多。
目断新闱瞻不到,临风挥泪独悲歌。
诗《舟行即事七首》其四。她说,这满江流水的万重波涛似不及她一瞬的忧愁别恨多。她内心汹涌而起的波澜是猛烈的。故园父母是不能再望得见了,她如今惟能独迎江风、顾自吟歌,将内心的挂虑盛起来,对风当歌,挥泪作别。内心感伤无处安放。还有《舟行即事七首》诗的最后一首,即第七首。写得思亲怀土的情意亦是宛转阑珊。
岁节将残恼闷怀,庭闱献寿阻传杯。
此愁此恨人谁见,镇日愁肠自九回。
她随夫辗转至岁末,想起是时本应向父母献寿,却到底因客居异乡,孝心难置,各种思虑也惟有作罢。关山流水是决断,百暮千朝是阻隔,她内心无以为继的忧怆无人知晓,更是无处自在倾言。一句“镇日愁肠自九回”将自己内心对双亲的孝爱与念虑写得浓情、深刻、厚重。
虽不便,但这漫长的宦游在外的行途当中,朱淑真与父母依然偶有书信通联。只是它因少变得珍贵。寄出的与收到的,都已不只是单纯纸墨文字,内中所溶解的感情是积淀在时间当中许多年的骨血相联的。这感情是最天然最原始最挚切的。亦是深刻持久并且不被湮灭的。朱淑真有诗《寄大人二首》,即是她离家漂泊的多年生涯当中寄予双亲的作品。
其一
去家千里外,漂泊若为心。
诗诵南陔句,琴歌陟岵音。
承颜故国远,举目白云深。
欲识归宁意,三年随岁阴。
其二
极目思乡国,千里更万津。
庭闱劳梦寐,道路压埃尘。
诗礼闻相远,琴樽谁是亲?
愁看罗袖上,长搵泪痕新。
第一首诗里引了“南陔”、“陟岵”二典。它们都是《诗经》当中的篇名。《诗经?小雅?南陔序》云:“《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有其义而亡其辞。”后引为子女侍养父母的意思。《诗经?魏风?陟岵序》云:“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