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态度是基于直接经验的时候,他们就比较容易获得。
*当态度比较经常地反复听到,那么态度也会比较容易获得。
*当态度和行为的测量处于同样的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的良好预测指标。
*态度是基于若干不同类型的信息时,你的态度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变化。
2、说服过程
说服(pr)——刻意努力来改变你的态度。
精细可能性模型(br),描述人们有多大可能将他们的认知过程集中在精心考虑说服性讯息。中心路径:人们仔细思考说服性的沟通意见,因此态度改变与否取决于论点的强弱。外周路径:人们不怎么集中精力关注讯息,而是对情境中的表面线索做出反应。
个人关联性:当信息关系到个人时你更可能会去仔细地评价论点。
影响你选择路径的另一个因素是态度类型和论据类型之间的匹配。
3、用自己的行为说服
(1)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菲斯廷格(r,1951)提出来的。认知失调()指某人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减少失调的动机会随着认知不一致性所产生的失调程度变大而增强。
改变态度的方式首先在于改变行为。
只有当人们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时,他们才会体验到认知失调——人们只是在他们的自我概念中维持一致性。
(2)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是由贝姆(rb)提出的。自我知觉理论(…prpr),要推测你内在的状态(信念、态度、动机和情感)如何或者应该如何,你要感知你现在正在怎么做,要回忆过去在给定情境中你是如何做的。你利用那些自我知识反过来推测你行为最为可能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自我知觉过程主要出现在当你处于模糊的情境中,处理着不熟悉的事情的时候。
这个过程有一个缺点,即人们对于他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情境力量的影响不那么敏感。
4、依从
依从p)——行为变化与他们的直接要求一致。
互惠规范(rprr):当某?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