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红卫兵小将到金莲寺造反,拆了皇帝老儿的御碑亭,推倒了御碑,将碑砸为三截。这青石雕琢的蟠龙碑座下相传凿有一井直通莲花洞下的太阳湖,原为龙王四太子去天庭的进出门径。红卫兵们想拉开碑座看个究竟。于是二十几条壮汉加上十名解放军也未拉动这碑座。十年浩劫仅存趺座。前几年在五莲镇一农户家猪圈中找到这断裂的御碑,经修复后又立在了此处。你再细看这修复的御碑亭,明黄色琉璃瓦覆顶,六角重檐是否像清代帝王的冕冠?”
李慧敏微笑着点了点头,她仔细看到正面碑文,果然是乾隆帝那清秀绵软的流丽行草,书写着他的皇太爷顺治皇帝的《赞僧诗》: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宝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身为大地山洞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日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蒙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bp;悲欢离合多劳怨,何时清闲谁得知;苦解了这僧求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待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变西,为人切莫弄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离开九州汤效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王家。
十八家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石碑的背面是诗的满文,左右两侧是乾隆自做七言诗,也是左边汉文,右侧满文。诗曰:花外梵音流慧日,阶前树色绕慈云。
龙潜佛山乞净水,风散莲香入丛林。
李慧敏细读诗文,感慨不已,对智仁法师道:“清代顺、康、雍、乾,礼佛四朝,尊崇三宝,政教不悖,国清海晏,百年国势强盛,民生利乐呀,这顺治帝身在帝王家,而心在伽蓝旁,释迦牟尼如来弃王宫而成正觉,人生一世功名利禄乃过眼烟云,世人却于此太执著了。我虽身在官场,观人际熙熙皆为利来,反思官场藉藉都为禄去。利禄二字是大魔障呀,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致身败名裂,身陷囹圄也不见得呢。不如皈依佛门反倒清净。”看李慧敏那神态肃然的胖脸似呈现一脸无奈。
智仁道:“难得慧敏居士虽为一方父母,却是大慈悲心,若以出世法论,慧敏书记不妨安居官位,上报国家栽培之恩,下示民众拥戴之业,外护诸佛正法之轮,内驻大乘菩萨之智。则家园安而万民幸也。居士虽公务繁忙而不忘菩萨生摄性之书,上惠国家,下惠百姓。晚清政治家林则徐身居要职,慈悲利民,精研佛经,行人间佛教,将佛陀慈悲利人精神,恭行不辍,造福桑梓,万民拥戴,千秋永赞。修台筑坝,杜绝水患;禁除鸦片,外拒强权;日理万机,而得禅道真谛,见否悟道之人,随修去来,不被物转,可谓只要心清净,何处染尘埃。老衲赠居士一言‘功名台上坐,满目皆慈云,一钱不沾衣,只为积善缘’,不知居士以为然否?”
“法师所言极是,慧敏谨遵教诲。”
智仁双手合十称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慧敏这次造访山门,?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