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武器,背上行囊,李念兰唯一的选择是去寻找三十八军,就在他打算动身之时,志愿军和北岛方面却宣布弃守汗城,整条防线再度向北回撤。
他并不知道,曾经的中国距离半岛战争完胜只有一步之遥。
在社会主义阵营占据三七线,牢牢控制汗城之际,一份由印度等13国提出的和平方桉被摆上联合国的谈判桌。
由于“联合”连连失败,内部厌战情绪严重,陷入被动的美国人不得不倾向于同意该方桉,包括外队撤出半岛,美国第七舰队撤出夷州海峡等关键性让步。
“宜将剩勇追穷寇”说得固然没错,但对手并非穷寇,而是仍然保有先进战争机器的强大对手。
既然敌人厌战求和,最合理的做法,是把战场优势转为谈判桌上的胜势。
然而,追求完胜的北岛方面领导人,坚决要求将“联合”全歼或是赶下大海,逼迫敌人无条件投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然而,追求完胜的北岛方面领导人,坚决要求将“联合”全歼或是赶下大海,逼迫敌人无条件投降。
一度软弱涣散的敌人重新团结并变得顽强,1951年的战争趋于白热且险恶。
正如嵋猴子所忧虑的,40万志愿军进入半岛作战,经历三次大规模战役,减员接近10万之众,虽然占据大片领土,但南北补给线已超过500公里,且绝大部分路段没有空中掩护,敌我力量对比正悄然发生变化。
汗城再度沦为空城,医院和伤员紧急北返。
李念兰站上城市南端的至高点,远远眺见最后一批承担阻击任务的战友身陷炮火之中。
空中盘旋着一种能够滞留悬停的奇怪飞机,机腹中鱼贯而下的美国大兵训练有素,正在快速攻占志愿军据守的阵地。
通过直升机实施机降作战是划时代的军事技术革新,深深震撼了李念兰的脑神经。
好在嵋猴子的连队损失并不大,跟随大部队一路撤到了开城。
聂全才的军械所和徐白的炮兵团也恰好驻扎于此,兄弟几个算是在困境中重逢了。
三人不自觉地达成了某种默契,对李虎巍尽量不称呼全名,含混地以“那谁谁”来取代。
他们当然知道“李念兰”这个新名字背后的心酸,那是一块不该再去剥开的伤疤。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