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植桐一边看信一边笑,笑大伯、小姑在那边日子过的还行,笑自己在这边并没有按照东北的传统下酱,而且已经吃上了。
接下来,絮絮叨叨一通,说什么多亏了唐植桐去年给准备的粮食、鱼、板油啥的,他打算今年选个日子再进京一趟,过来看看。
唐植桐挠头,这年头出个门不容易,不仅车马劳顿,还得操心干粮,大伯如果过来,肯定会自带一些口粮,费事的很。
再加上他在那边买不到卧铺,硬座上坐一宿也不轻快。
继续往下,就换了唐钢的语气,说唐植桐还有两个来月就能当叔叔了,自己打算找机会进山,给婶子挖上几株野山参带过来。
句句不提感谢,字里行间里却都是对于唐植桐去年给了储备粮过冬的感激。
面对这种情况,唐植桐打算写信制止一下,这趟不能让大伯、堂哥爷俩来,更不能进山挖什么山参。
一些大型野兽只是进山了,不是消失了。
今天在教室还听同学说老家发生的事情,由于山上的狼没有吃的,就下山打起了农村的主意,可农村已经没有多少牲口了,落单的孩子就遭了殃……
另一封信是苏念斌回的,不过里面还夹了另外一封信。
唐植桐先打开夹带的信展开,落款是唐蓉,唐钢的亲妹妹。
对于这个妹妹,唐植桐算不上熟悉,只见过一面。
唐蓉在信里一番感谢后,向唐植桐咨询高考填报志愿的问题,并附带上了她自己平日里在学校的分数和排名。
唐植桐看后挠头,高考填报志愿这一块自己不熟悉啊!
都是非常近的关系,妹妹开口,也不好不管,毕竟是关系一辈子的重大决策。
也正是因为事关重大,唐植桐不敢贸然指点,打算回头去学校问问周老师的意见后再做回复。
按照唐植桐的意思,肯定优着四九城这边的学校选,不仅粮食定量有保障,自己在这边也能照顾一二,更重要的是毕业都抢着要。
这两年的高考还没有“社来社去”的那一套,若是到时候能留在四九城,那可是福荫三代、改变命运的选择。
苏念斌的信没啥内容,主要是自夸成绩突飞猛进,他现在感觉自己就像一条畅游在知识海洋里的鱼,游刃有余。
唐植桐笑笑,弟弟开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能填饱肚子,而不是像别人一样饿着肚子学,一增一减,学习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成绩上来后,在成就感的加持下,会越学越带劲。
这是好事,保持这个劲头下去,再过几年,哈工大有望。
请收藏本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第一书屋;http://12w.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