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508【青山松柏】 (2 / 3)

+A -A

        “虽是玩笑,但也算有感而发。朕怎会忘记十五年前,自己像一条丧家之犬渡江南逃辗转各地,本以为大厦将倾死无葬身之地,是李相和荆国公去湖州六和府找到朕,然后一路护送着朕来到永嘉,又是你们扶保朕登基即位。那些年内忧外患百般忧虑,是李相帮朕稳住朝局,荆国公为朕筹建京军。如果没有你们二人,朕就算侥幸活着也不过是等死之人,大齐更是早就不复存在。”

        在这如泣如诉的风声中,仿佛藏着这对君臣的所有过往。

        “妻不贤子不孝,纵大丈夫亦难免也。”

        李端自嘲一笑,轻轻吸了口气:“当初朕也考虑过,是不是让三个皇子去游历一番,避免他们长居深宫养于妇人之手,只是考虑到外面局势艰险,所以最终还是无法下定决心。如今看来,朕不该瞻前顾后,或许不至于到如今这个境地。”

        赏月亭内,李端坐在少府监宫人特意准备的躺椅上,望着园内的景色,轻声感慨着。

        李道彦并不意外,因为他让李公绪拜师陆沉本就没有隐瞒任何人,以织经司现在对京城的掌控力度,或许李公绪刚刚进入山阳侯府的那个夜晚,秦正就将消息送进了宫中。

        说到这儿,他悠悠一叹,诚恳地说道:“所以在朕的心里,这世上就没有李相办不成的事情。”

        故此,李道彦只是很轻缓地说道:“陛下说的对,人无完人。山阳侯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胜过这世上绝大多数人。”

        他很清楚天子的病情快速恶化,大皇子的离去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打击。

        “咳咳。”

        君臣二人并肩十五年,一路经历过无数风雨,有过冲突也有数不清的默契配合。

        李适之近来表现得极其老实,一门心思扑在礼部的政务上,私下里从来没有见过其他人,除了皇宫、礼部官衙就是李氏大宅,锋芒尽掩循规蹈矩。

        他平静地说道:“数百年世家,难消腐朽衰败之气,所幸老臣那个孙儿还不算愚钝。让他跟着山阳侯在外面长长见识,开阔一下心胸,或许对李家的未来有些好处。”

        李端继续说道:“这个想法当然没有错,朕确实打算那样安排陆沉的未来。只不过相较于他人,朕对陆沉的了解更深一些。这个年轻人心思很重,戒心极深,一直到他从沙州回来,才真正对朕放下戒备。先前几年的时间里,不论何时何地,他都会掩藏自己真正的想法,按照世人对于一个忠臣的标准经营自己的形象。”

        李道彦躬身一礼。

        李道彦的心情有些复杂。

        李道彦喟然道:“大义无亏,小节有损。”

        他不能像天子那样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幡然醒悟之上,也不能想着靠后手去解决问题,因为李适之不是三皇子,锦麟李氏也不是天家。

        如果换做薛南亭在此,恐怕会委婉地劝谏天子,担心他对陆沉猜忌过深。

        李端嘴角微微勾起:“朕以为这世上没有李相不明白的事情。”

        他不禁笑了笑,感慨道:“这就足够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哪有方方面面都能做到完美的人。就拿陆沉来说,他是朕一手提拔和重用的臣子,无论在北疆、京城、沙州,他都尽心竭力地完成朕的嘱托。在很多人看来陆沉就是一個完美无缺的臣子,而且他还那么年轻,将来必定是朕留给太子的国之柱石。”

        李端抬手按着胸口,勉强笑道:“李相无需如此,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理,朕亦无法幸免。如今边疆大胜可期,此战能暂时打消景国那位皇帝的南下之心,可保边疆数年太平。经界法的推行可以加强朝廷对江南各地的控制力,一个充盈的国库对于太子来说更加重要。京军整备之后,虽然战力比不上边军,但是足以制衡边军几年,中枢不必担心百年前割据之患再现。”

        李端轻轻点了点头。

        李端稍稍沉默,看着这位鬓发皆白的宰相,诚恳地说道:“李相,朕死之后,太子和朝廷便拜托你了。”

        三位皇子如今一死一囚,仅剩下二皇子独自撑起大齐的未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九锡 第510章 508【青山松柏】 (2 / 3)